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終結局,沒有人可以避免。死後進行喪葬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為死去的人建造墳墓,用於紀念死者,這是人類與動物的壹大區別之壹。
早期的殯葬大都是以土葬的方式,當人死亡之後,遺體被放入棺材之中,然後再進行下葬。然而,隨著現代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全球人類在快速增加。如果大家都采用土葬的方式,必然會占用大量的土地空間,這顯然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為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傳統的土葬逐漸被淘汰掉。隨之出現了很多新的殯葬方式,目前最為常見的方式是火葬。遺體經過火化之後,只剩下骨灰,這樣的下葬方式可以節省很多土地空間。
除了火葬之外,還出現了很多更為綠色的殯葬方式,例如,海葬、樹葬、太空葬。尤其是樹葬,這種殯葬方式被認為十分綠色,在安葬逝者的同時,還能給大自然帶來更多的樹木。
事實上,樹葬並非是現代才有的,這種殯葬方式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是早期人類的原始生活所遺留下來的。不過,古時候的樹葬與現在並不壹樣。我國很多古籍中有過樹葬的記載,《魏書》中寫道:?屍則置於林樹上。?也就是說,古人會把遺體置於樹上,讓遺體不斷風化。
相比之下,現代的樹葬方式顯然要綠色很多。遺體火化之後,骨灰埋入土中,然後在其上面種上樹木,不立墓碑。這樣的方式非常節約土地空間,而且也能增添壹抹綠色。
為了滿足更多人對於殯葬方式的需求,意大利設計師發起了壹個生態殯葬計劃?CAPSULA MUNDI?,在拉丁語中意為?世界膠囊?,這是壹種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死亡。他們設計出了更具特色的樹葬,可以讓人回歸大自然。
在這種新型樹葬中,逝者的骨灰被裝在壹個蛋形膠囊中,或者遺體以胎兒的姿勢躺在壹個更大的蛋形膠囊中。這種膠囊很特別,它們是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然後,膠囊就像種子壹樣被埋藏到土中,逝者在生前可以選擇壹顆想要的樹種在膠囊的頂部。
由於蛋形膠囊是生物可降解的,它們很快會被土壤中的細菌逐漸分解掉。骨灰或者遺體慢慢與土壤接觸,這不會顯著改變土壤的化學平衡。骨灰或者遺體中的養分可以為樹木的生長提供養分,讓生命真正回歸自然。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人的身體是由各種元素組成,主要是氧、碳、氫、氮、鈣。人體中包含了總計10^27個原子,它們最初都是源自於大自然。如果這些原子被樹木吸收,也就意味著它們完成了使命再次回到大自然中,這些原子又會以其他生命形式繼續存在下去。
看著這樣的樹木逐漸成長起來,這會讓我們感覺生命未曾真正逝去,而是以另壹種方式存在。如果以後有這樣的機會,妳願意自己變成壹棵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