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爸媽壹定要看!早產兒體質調理的中醫解方

爸媽壹定要看!早產兒體質調理的中醫解方

爸媽壹定要看!早產兒體質調理的中醫解方 早產寶寶身體許多器官還未成熟就出生了,容易有各種合並癥,照顧與復健之路漫長又艱辛,中醫能怎麽幫忙早產兒呢? 早產兒常見問題

早產兒是指出生時未滿37周,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體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者稱為極低體重,體重越輕代表身體各器官越不成熟,存活率相對減低,因許多器官還未發育完全,常見有以下問題:

呼吸系統

早產兒因肺部發育不成熟,出生時無足夠的表面張力素,肺擴張不完全,容易有呼吸窘迫癥候群,出現呼吸急促、甚至無法呼吸的情形。也可能因腦部中樞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而出現呼吸暫停的情形。

因上述呼吸問題,有時需要使用到呼吸器,長時間使用呼吸器與氧氣,會對肺部造成的傷害,出現早產兒慢性肺疾病,即使出院回家寶寶仍容易有痰多、反復喘鳴咻咻聲,或出現缺氧,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問題,只要感冒,家長就要進入備戰狀況,需要經常拍痰、抽痰,並隨時註意寶寶呼吸狀況。

心血管系統

最常見是動脈導管未閉合,目前藥物幫助導管關閉的治療效果不錯,如果藥物無效,病情不佳,則需要心導管手術治療,後續也需追蹤檢查。

腸胃道系統

早產兒的腸道未發育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差,也比壹般寶寶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腸道黏膜未成熟、腸胃蠕動差,容易並發壞死性腸炎,出現腸穿孔或是敗血癥等危及生命的狀況。

腦室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

早產兒大腦腦室周圍的血管脆弱,容易出現腦室內出血,也可能有腦部缺氧而出現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若損傷嚴重,後續可能有發展遲緩或腦性麻痹的問題。

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眼底視網膜血管發育未成熟,血管容易扭曲、變形,出現不正常的血管新生,甚至視網膜剝離,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日後也容易讓寶寶有青光眼、斜視、高度近視、弱視等問題,壹定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與追蹤。

中醫對早產兒的看法

中醫古籍中並無「早產兒」名詞的記載,但從癥狀表現來看,屬於中醫「胎弱」、「胎怯」的範疇,為胎兒壹出生即出現體重低下、體質虛弱的狀況。古書上有詳細記載胎怯,《小兒藥證直訣》:「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此處的形容與早產兒出生時的情形類似。

生命的原始物質是「精」,胎兒是由父母之精而成,父母身體強壯,腎精充足,胚胎則健康。造成胎怯的原因與父母精氣不足或懷孕過程失於照護有關,如果父母身體虛弱、過度勞累、嗜好飲酒、房事過度、情誌失調,都有可能使得胚胎的元陽不足,容易出現早產。

早產兒五臟容易不足,而出現各種問題,「肝」與眼睛、指甲、肌腱韌帶的形成有關,肝氣不足則有視力問題、指甲容易脆裂無光澤、四肢容易抽筋。「心」與我們的心血管、神誌有關,心氣不足則容易面色紫黑發紺,意識不清、四肢冰冷。「脾」與吸吮喝奶、消化吸收、肌肉生成有關,脾氣虛則不欲吮乳、肌肉瘦弱無力、體重低下,「肺」與呼吸、哭聲、皮膚的生成、免疫力有關,肺氣虛則呼吸短淺、哭聲細弱、皮膚薄松弛、反復呼吸道或皮膚感染。

「腎」和腦與中樞神經、骨頭、牙齒與頭發的生成有關,腎氣不足則容易腦水腫、頭顱開解、骨折、牙齒生長緩慢、毛發稀疏。

治療上會依據早產兒不同臟腑虧虛的情形來治療,臨床又以脾、腎兩虛最為常見,故治療會著重「腎」、「脾」的調補,「腎」儲藏精氣,是生命根本的來源,為先天之本,早產兒先天之本不足,身體各部分尚未成熟就出生,治療以補腎益精,溫補元陽,常用熟地、枸杞、山藥、山茱萸、杜仲…等藥物,「脾」是運化人體營養物質、水谷精微的重要器官,是後天之本,早產兒消化吸收差,使得後天所需的能量來源不足,應健脾補脾,常用黃耆、人參、白術、茯苓、幹姜…等。要請家長註意的是,不要聽信民間的偏方,如:紅嬰水、八寶粉,反而有害無益,有些家長會自行購買西洋參粉、鹿茸粉…等為寶寶進補,有些中藥,特別如人參、附子、紫河車、鹿茸,在孩子身上使用的時間與劑量均需拿捏準確,過量或長期服用可能產生副作用,反而揠苗助長、適得其反,建議咨詢中醫師後再給孩子服用。

有哪些問題也能尋求中醫幫忙?

早產兒出生之後治療,往往需要多方的協助,有哪些問題是可以尋求中醫壹起幫忙的呢?

腸胃問題、消化不良、身材瘦小

腸胃消化吸收差,身高體重自然很難上升,這些問題常與中醫臟腑的脾胃、腎有關,治療除了溫補脾腎,還可以搭配開胃消食、行氣和胃的中藥,促進食欲、增加腸胃的蠕動,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中藥對於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是有幫助的。

反復呼吸道感染

特別在壹些有早產兒慢性肺疾病的寶寶身上,反復感冒是很常見的問題,只要感冒就容易出現喘鳴聲或痰多的情形,容易感冒與肺氣不足有關,肺主衛外,是人體的第壹道防線,肺氣虛則對外的免疫力則不足;痰多則與肺、脾不足有關,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氣不足則痰容易存在肺中不易排出,脾氣不足則無法將痰代謝出去,加強正氣與補肺、脾之氣,在這類的寶寶身上很重要。

腦部缺氧受損,合並腦性麻痹

研究顯示對於腦性麻痹的孩子,復健加上針灸比單純復健,在整體發展和肢體肌張力更有幫助。早產寶寶若合並有腦性麻痹的問題,可以及早接受針灸壹起治療,寶寶的針灸會以淺刺、快速進針出針,不留針的原則來治療,頭皮針會在寶寶囟門完全密合後開始,越早接受治療,對寶寶的幫助越大。

爸媽壹定要看!早產兒體質調理的中醫解方 揉揉小手、捏捏背,幫助早產寶寶健康成長

以下推拿 *** 手法,是以補脾腎為主,爸媽每日可以幫寶寶做 *** , *** 除了能調補氣血、疏通經絡外,也能增進彼此的親子關系,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補脾經:健脾補氣

脾經:拇指橈側,赤白肉際處。

操作方法:由拇指遠端往近端推100下。

揉四橫紋:行氣、開胃除脹。

四橫紋:手掌第二至四手指,靠近手掌端的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方法:使用大拇指按揉第二到四指的四橫紋處,約100下。

揉腎俞:補益腎氣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摸到髂脊延伸到中央脊椎處為第四腰椎,往上數兩節,為第二腰椎)旁開1.5寸。(1.5寸:由肩胛骨內側緣至脊椎壹半的距離)

操作方法:使用雙手大拇指輕輕按揉腎俞,50~100下。

捏脊:調陰陽、理氣血、通經絡,培補元氣

操作方法:使用雙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沿著脊椎骨兩旁,輕輕捏起皮膚,沿著背脊骨自下而上,連續5~10遍。

賴琬郁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中西醫雙學士,中西醫師

經歷: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總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西醫兒科部訓練、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臺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