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山海經》壹書的書名,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大宛傳》,這表明司馬遷讀過《山海經》。
在司馬遷之前,《山海經》的書名應當早就已經有了只是卷數不明;而在更早之前,雖然還沒有《山海經》的書名,但是《山海經》的文獻資料應該也是早已存在。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是晉代學者郭璞的《山海經傳》,有宋、明、清三代的刻本,但郭本原圖早已佚失。
學術界認可的、較重要的古繪圖版本是清代吳任臣《山海經廣註》刻本,成書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是清代最早山海經圖本,該刻本承襲六朝張僧繇、宋代舒雅的體例編圖,在圖像造型上144幅圖中,有71幅全部或大部采自胡文煥本。
擴展資料
《山海經》的主要內容
其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
《山海經》還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在中國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山海經》中的內容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山海經》作為壹部地富海涵、包羅萬象的奇書,卻因其對於地理環境的撰寫與當時的實際地理不符,曾被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直言“山海經難可信耳“。
盡管後來的研究證明了這本書的神話學、民俗學、古代地理等方面的價值,無數文人學者對《山海經》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但相比於絕大多數的古籍,《山海經》依舊是其中最為神秘莫測的壹本。
而同時,《山海經》中記載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奇珍異獸和神話傳說,也曾無數次作為原型在後來的無數文藝作品中出現。
百度百科--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