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兵法中:“出其所必趨”還是“出其所不趨”?

兵法中:“出其所必趨”還是“出其所不趨”?

我認為是“出其所不趨”,因為結合後文“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可以這麽理解:從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條件下進攻。行軍千裏而不疲勞的原因,是在敵人不設防的狀態或者地方進軍。“出其所不趨”就可以理解為在敵人無法救援或不設防的地方出擊。並不是說進攻,而是出兵,敵人的軍隊不在那裏,我們就可以從那裏行軍,從而保證安全。經典戰例:圍魏救趙。

出其所不(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此篇是《孫子兵法》中的虛實篇,古語雲,“兵者,詭道也”,詭道指以虛為實,以實為虛,借以調遣敵人。用兵作戰講究“以出奇制勝”,奇即為避實擊虛,以實擊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守,而制勝於敵。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因此,“出其不趨,攻其不備”是建立在虛實認識和理解,以及運用的基礎上。要求以石擊卵,穩操勝券,避害趨利從而獲得勝利。虛實互用與奇正相依,兩者結合充滿了辯證思想的理性智慧。當然,從“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的角度也說的通,那樣的話,就可以理解為出其所必趨。然則,此篇的主題是虛實,勢篇,個人認為中心理念是進攻,而攻擊首先要保證自己的隱蔽性,才來帶來勝利的希望,所以我更趨向於是出其所不趨。

從虛實的角度探討政治,同樣遵循這個光輝的思想。對手的弱點和要害,即為虛,是首要的打擊對象,壹旦擊中要害,勢強者壹擊即“斃”,輕者受到重挫。若是政治策略的抉擇,要著重分析政策的缺陷性,壹方面這些被對手忽略的地方最為脆弱,令壹方面對手會因為壹面追求勝利而放大優勢,忽略缺點,對缺陷進行“轟擊”能攻對手之不備,以達到不能通過的目的。

商場上,講究創新,創新的目的在於以新奇獨特的產品吸引消費者。因此無論在產品研發,還是市場拓展方面,應該要求企業將重心放於創新的奇特性上。以求得在各個企業之中能夠獨樹壹幟,領導市場潮流,以達到出其不意的進攻策略,讓競爭對手無法應對,使得自身立於不敗之地。

案例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孫子兵法》說:“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自古用兵作戰勇者勝,險棋壹著,出其不意常常是制勝的關鍵。古往今來,以奇制勝的戰例不少鄧艾奇兵渡陰平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皆屬此類。

三國後期,蜀軍憑借自己所處險關壹直占據作戰的有利為止,而未果鎮西將軍對於這種困境也無法解決,只好兩軍苦苦對峙。而魏國令壹名叫鄧艾的將軍對鐘會說:“蜀軍雖然處於險關,但是也不是不可戰勝的。正是由於魏軍壹直處於有利地位,而不會料到奇兵來襲。我們可以派壹支部隊偷渡陰平小路襲擊程度,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當姜維回兵救援的時候,將軍可以趁機奪取劍閣。”

鐘會聽了鄧艾的建議後很不屑壹顧,但是還是笑臉對鄧艾說:“真是妙計啊!鄧將軍有此妙計,必定也是帶兵出戰的最好人選。”於是鄧艾帶兵出戰了。陰平小路是高山險崖,只要有100人埋伏於此,進程就會被阻斷,並且兵力也會被餓死或者凍死在山裏。但是,蜀軍正因為陰平小路如此兇險,並不覺得有人會偷渡於此,於是沒有兵力駐守。

鄧艾帶著大軍壹邊修路壹邊行軍,很快就要到達西蜀江岫城了。誰知最後卻被摩天嶺擋住了去路,這座山無法鑿開,只有翻過險嶺才能到達。鄧艾身先士卒,披上毛氈滾下摩天嶺。副將和士兵看到將軍如此,紛紛效仿。逐漸有2000名將士翻過了摩天嶺。?

鄧艾率領的魏軍仿佛從天而降,蜀軍守城將領嚇得魂不附體,不戰而降。鄧艾軍隊取得了勝利,可是鐘會還在遙遠的地方苦苦對峙能,可謂悲哀至極。出其不意的方法是往往使人意料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