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河源在哪?流過哪裏,為什麽說“九曲十八彎” 要詳細的

黃河源在哪?流過哪裏,為什麽說“九曲十八彎” 要詳細的

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8平方公裏,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壹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壹無二的圖騰----龍.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註入渤海.上、中遊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遊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壹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壹般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6米.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黃河流域界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南北相差10個緯度,東西跨越23個經度,集水面積75.2萬多平方公裏,黃河全長5464公裏,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內石山區占29%,黃土和丘陵區占46%,風沙區占11%,平原區占14%.

黃河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註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有湟水、洮河,在中遊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遊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遊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壹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占40~50%,溝道密度3~5公裏/平方公裏,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但就黃河的具體源頭是卡日曲,瑪曲還是紮曲,歷來有所爭議.但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定瑪曲為河源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誌.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壹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遊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遊,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 南孟津間為中遊,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遊,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裏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壹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遊豫、魯沿河地區***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還不到1千克.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黃河年平均16億噸的泥沙如果築成寬壹米,高壹米的城墻,長度相當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38.44萬千米)的三倍,相當於赤道長度的27倍.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遊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黃河九曲十八彎

黃河在上遊是壹條清澈見底、水明如鏡的河流.數千年來,生活在這裏的大多是少數民族.其中,主要是由羌族等古老民族演變而成的藏族人民.他們根據黃河上遊的地形、景觀等,將上遊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稱,如卡日曲、約古宗列曲、紮曲、星宿海、瑪曲、析(賜)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藏語稱 “河”為“曲”. .所謂九曲十八彎只是壹種概數的說法,來形容河套平原上黃河的曲折性.

析(賜)支、河曲、九曲是漢、唐時代對黃河上遊,今青海貴德以上河段的稱呼.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裏.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又據漢代桑欽撰《水經註·河水二》記載:“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東北流,徑於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關之西,東去河關千余裏,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從上述古籍記載看,其地理位置在今青海省貴德縣以西的***和、貴南、興海、同德、久治等縣的黃河彎曲之處.這裏黃河以東南、北、西北、西南、東北之流向形成了壹個“S”形大灣,即稱“拉加-貴德大河灣”.因貴德地方在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曾設置河關縣,意為鎖河之關(因縣地在龍羊峽尾部),故漢代時稱這段黃河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時對這段黃河又稱為“九曲”.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因唐朝金城公主嫁往吐蕃,朝廷將距鄯州(今青海樂都)西南六百多裏的黃河九曲地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青海歷史紀要》).貴德等地黃河沿岸有多處溫泉,適宜湯沐.俗語說:“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這“九曲”就是唐時對貴德以上黃河段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