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壹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主要作品
卷之壹 詩四言:
《停雲(並序)》《時運(並序)》《榮木(並序)》《贈長沙公(並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並序)》《勸農》《命子》《歸鳥》
卷之二 詩五言:
《形影神(並序)》《九日閑居(並序)》《歸園田居五首》《遊斜川》《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乞食》《諸人***遊周家墓柏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答龐參軍(並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連雨獨飲》《移居二首》《和劉柴桑》、《酬劉柴桑》《和郭主簿二首》
卷之三 詩五: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還舊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己酉歲九月九日》《庚戌歲九月中西田獲早稻》
卷之四 詩五言:
《擬古九首》《雜詩十二首》《詠貧士七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十三首》《擬挽歌辭三首》
卷之五 賦辭:
《感士不遇賦(並序)》《閑情賦》《歸去來兮辭》
卷之六 記傳贊述:
《桃花源記(並詩)》《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並序)》
卷之七 疏祭文:
《與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
《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誌,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壹味投降,安於江左壹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裏,陶淵明的壹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壹個祖輩父輩僅做過壹任太守壹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誌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壹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擴展資料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壹次出仕,為彭澤令。十壹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
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麽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壹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壹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征。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壹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謚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