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孟子.梁惠王上》的全文

《孟子.梁惠王上》的全文

全文: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白話譯文:

梁惠王說:“我們魏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傳到我手中,東邊敗給了齊國,我的長子也犧牲了;西邊又丟失給秦國七百裏地方;南邊被楚國欺侮,吃了敗仗。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為死難者洗恨雪恥,怎麽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裏見方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讓年輕人在耕種之余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

他們常年奪占百姓的農時,使百姓不能耕作來奉養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他們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所以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大王請不要懷疑這個道理了。”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

擴展資料:

背景:

三家分晉時,魏國都城在安邑。魏國的領土東已據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內、河南壹帶,且東部已成為魏國領土的主要部分。由於秦國人的不斷進逼,加之東方齊國的興起也向魏國的霸業挑戰,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國都從安邑東遷到梁,又稱為大梁。

魏惠王遷都大梁後,便於對東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同時也加強了對東方諸侯的控制,以抵消齊國在淮、泗諸侯中的影響。桂陵之戰後,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於襄陵 ,秦軍則進攻魏的河西奪取了少梁和安邑。

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於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軍事上的失敗成為了必然。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

並西向收復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制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魏國雖遭桂陵重創,國力損耗,但軍事上還保持著強盛的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