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史》記載:“周桓王之後有賓氏。”推斷賓氏最早在歷史上出現的時候,大約就是東周春秋周桓王時期,約公元前719~前697年。而最早出現確定人物名姓與事跡的,應就是賓須無,為東周春秋齊國齊桓公大夫,周桓公時賢臣,時約公元前685~前641年,此後,直到廣東增城賓公,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或綿竹松坡公及封川茂德公,宋末元初(公元1271年),囿於宋朝以前譜牒不興,方誌少存,以致中間相隔之二千年歷史,於我們賓姓宗親而言,真可謂是無從查考,至為遺憾。
賓氏廣西玉林博白系:
據廣西博白民國二十六年《賓氏族譜》十卷所述:裔孫祖夔撰《賓氏族譜序》所述:“至南宋時,賓氏宗族乃敷衍於粵嶠湖湘間,我太的公(即茂德公,譜名裕周)以宋季郡庠生,由廣東封川(現為廣東肇慶市封開縣),遷廣西博白,蔔居於水鳴賓村。創業詒謀,為博屬吾族開基之祖,迄今傳世二十余代,子孫三千余多。”
另,裔孫兢克謹識《序》說明:“煥雲公(譜名季華)為避宋亂,遂於廣東老居,偕父(太的公)與胞弟(飛雲公譜名季府)喬遷於今之博白,時值元初。雈苻靖,伏莽堪虞,其中以石貍寨寇為最披猖,公即偕弟飛雲往征,悉能壹鼓剿除,榮膺兵部郎中之職,飛雲公即授封正律都統大元帥,昆季名噪壹時。”
故而廣西博白系賓氏宗親,可溯源自宋末元初廣東封川,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源自於歷史久遠的客家語族。
博白賓姓宗親,積功累仁承先啟後,歷代人文薈萃,其十壹世祖欽所公,學名惟懋,明末崇禎年間由歲貢歷授南寧橫州、潯州、養利州學正,後提升翰林院待詔。
博白系宗親,瓜瓞綿綿藩衍各地,如現今浦北縣官垌鎮平石鋪兩杈塘村,就有賓姓宗親壹千多人。近日,博白老家召集浦北、橫州、南寧各地族人,於農歷5月11在博白水鳴召開族務會議,決定續修族譜,農歷6月底再開第二次族務會議。
賓氏廣東肇慶德慶封川系:
明永樂年間德慶州學貢生賓禮,任永州推官(壹般史誌誤為賓禮慶,山東德州人);明永樂十八年庚子科舉人,封川人賓友任昆陽州學正;明永樂年間封川縣學貢生賓興,任交址寺廉主簿,貢生賓盛,任交址洪州吏目;清朝順治年間,封川縣學亦分別有貢生賓大式與順治十五年貢生賓於王,以及乾隆五年貢生賓章。另明永樂十八年庚子科舉人,賓繼木為惠州府儒士。又,賓公廣東增城金牛都香埔塘人(現為增城市正果鎮),只知俗姓,父興俊母葉氏,北宋天聖五年歲丁卯二月七日子時生。
故而廣東賓姓宗親應是人丁茂盛,能人輩出。賓禮為官公平寬大,史而有征,賓公生而異稟,得成正果,均可準備撰文介紹。期待廣東賓姓族人,***同加入尋根行列。
賓氏廣西潯州平南系:
目前尚未有賓氏宗親聯系,無法尋得相關世系祖考。廣東肇慶府封川縣,唐代壹度隸屬廣西蒼梧郡,而潯州平南、蒼梧梧州、肇慶封川分處潯江上下遊(潯江行經廣東稱西江),地緣接近,原先以為廣西平南系極可能是出自廣東封川。但是南寧祖煥族兄積極奔走,親往廣西賓陽查找賓姓宗親下落之時,取得壹九九五年新修平南系《賓氏始祖宥聚公族譜》,其中《根源記》說明:“入鄉太祖宥聚公,原居廣東省南雄府珠璣巷歸德村石子社,避明朝交替之戰亂,兄弟三人分逃各處,我祖宥聚定居廣西省潯州府平南縣六陳賓村開基創業,宥文公定居湖南,宥武公定居全州,而宥良公原定居南鄉賓垌村,因來探訪兄弟而故於平南賓村,葬於燕沖馬貴嶺也,是記。”又,其中《牛尾嶺祖碑文》說明:“祖諱宥聚乃南、容、桂、博等縣我賓姓入鄉之鼻祖也,朱□譜□奠。考兄弟三人,元初自□徙荊。壹宥文,蔔居湖廣。壹宥武,隸籍全州。吾祖創村於平南竹瓦山之南賓村名焉。”
宋朝因蒙古人從北方入侵,許多人往南逃難,都來到廣東地區。明代大量人口從中原遷到廣東省的東部和北部,他們被稱為“客家人“。珠璣巷位於廣東省南雄縣城北九公裏處,自唐朝丞相張九齡(即張昌)開鑿梅關之後,成為梅關古驛道上壹個南北交通的重要街鎮。它是古代中原人民到南方經商或遷徙的中轉站,現分布於珠江三角洲的絕大多數粵語方言群和小部分客家人均為其後裔。
另據其中:“石碑排列”以及“始祖壹至九世演變圖”,再配合查考廣西通誌,其三世祖:賓伯才,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舉人,任知州;賓天秀,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舉人,奉天府推官,以及賓質,同科舉人,惠州府學正;賓天秀二子,長賓繼學,正統三年戊午科舉人解元,潯州府平南人,任吏部文選司主事;次賓繼本,明朝正統十年間,任廣東(慶遠縣)鹽課提舉司提舉。另賓福壽平南人,清道光鹹豐年間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幼天王昭封為天朝九門禦林殿前工部正冬官,後又封為愉王。
考其“始祖壹至九世演變圖”,此份族譜似以其三世祖賓質公系為主,其後八世祖之壹朝明公,遷博白羅定。而衡山系所稱之“衡山訓導平南賓賢”,亦是該系八世祖之壹,但其世系演變尚無法與衡山系聯結,恐需進壹步訪查平南系宥聚公通譜,或查考該系舊譜,才得厘清。
潯州平南賓姓宗親繁榮,成就不少。賓繼學廉介不阿銓法壹清;賓福壽以木匠專業領導太平天國總營造,造詣非凡,都是平南賓姓族人的驕傲。
賓氏湖南衡山系:
據北京京明族兄提供《大梁堂賓氏用廷公八修房譜》所附,原載衡山系六修通譜之《世系考》稱:“古大梁郡,吾賓氏之發祥地也……乘漢唐而後,陸續散居各地,而粵西為最多。元末寇攘烽起,我德誠公由平南避兵遠出,流離轉徙,艱苦經年。迄明初,奠居衡山河東大山沖,是為衡山有賓氏之始。”又原載六修通譜,衡山訓導平南賓賢,正德六年撰《道鑒公夫婦壽序》說明:“兄高祖德誠公名貴久,為予高祖貴長公同懷弟,皆出自昌嗣公,昌嗣父質,質父思安,實春秋齊大夫胥無公之後……因思胥無公自山東致仕,歸籍河南後漸式微,由河南而粵西,遷凡幾地,由粵西而楚南,則吾兄獨推遷衡之碩果焉。”
“大梁郡”者,始見於戰國魏惠王三十壹年,魏國自安邑遷都於大梁。秦始皇二十三年命王賁攻魏,引浚儀渠水灌大梁,城遂毀。漢時置陳留郡浚儀縣、祥符縣,大梁故城在浚儀縣西,祥符縣西北。祥符縣後改稱開封縣,舊浚儀縣省入。隋、唐以後,又通稱開封為汴梁、汴京或大梁,現為河南開封市。
據衡山系族人所述,顯然賓姓遠祖上追春秋齊大夫胥無公,而湖南衡山系賓姓族人始遷祖,源起於元末明初,由廣西平南遷來之德誠公,迨無疑義。其十五代祖起字輩詩歌為:“律本懋修、仕顯鴻猷、光昭誌典、閥閱延庥”,今“賓氏宗親臺灣聯誼會”亦以衡山系子孫為眾,字輩排行悉依族譜。
衡山系族人才華輩出,清乾隆時期名書法家賓鴻,上諭為絕筆,清末解元賓玉纘(楷南),為湖南法政專門學校校長,清末優貢賓鳳陽(煦東),長沙嶽麓書院齋長、山長王先謙高足,歷任四川、浙江各縣知縣。
賓氏四川中江重慶大足系:
據四川攀枝花賓賢榮自寫簡譜所述:“春秋時齊國有大夫賓媚人,司禮賓之職。後壹支族人南遷,定居於兩湖間,今湖南省耒陽縣及其附近有眾多賓姓者即其後裔。清初,壹支族人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來四川,大部分落足於中江縣、大足縣壹帶。我高祖賓正福於清末,由大足龍水鎮遷居於雲南省綏江縣。其後人有壹房於民國初年遷居於四川省屏山縣新市鎮。”其排行字輩為:“壹朝宏國正,世代有賢良,理(禮)義通權道,登明達上邦”。
另據友剛族兄提供:其老家在永川雙石鎮太平鄉,離龍水鎮非常近,所以與中江大足系可能是同屬壹支。該地有三個賓姓大院,幾百人,屬同壹宗族,能排上字號。其賓氏字輩也是二十字:“己祖人齊昌,宗文大有光,孝忠多富貴,道德振家邦。”
由北京京明族兄提供《大梁堂賓氏用廷公八修房譜》所附,民國九年賓鳳陽所撰之湖南衡山系《六修通譜》序,所述內容:“及權榷三臺(今四川三臺),聞其地有賓家沖,訪之,頗豐於財,稽其家世,亦以湘籍應之,他無所知也。惟中江大磉(今四川中江大磉墩),賓姓聚族而居者,以數千計。予宰彭縣(今四川彭縣)時,有數人執譜來謁,並言新建宗祠頗宏,求敝題聯額為門閥光,予勉應其請。考其譜系則來自湖南東安,東安同族甚夥,與予族均出粵西。予少時只知粵西為祖籍望族,庸詎知由湘遷蜀者正不復少也。”
由此大約還是可以確認,四川中江重慶大足壹系,應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由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移過去,但由於尚未找到相關家譜、誌書左證,無有進壹步詳細資料。
賓氏廣西全州湖南東安系:
根據東安琳平族兄轉述,所見東安族人抄錄於記事簿中之記載:“賓姓子孫昌盛,卻少典籍記載。廣西全州賓氏始遷祖松坡公,於宋朝自四川綿竹請兵卻寇,移居廣西清平鄉四都洞,有據可考。”而且,廣西全州賓姓自始遷祖松字輩以下,排行班輩為“松竹繼學惟啟應,甲汝丙辛仲?以世朝廷時付宏,國正民安永孝忠,自(綿俊業懷恩)澤,雍睦敦倫景福長,毓秀森芳昭旺發,名垂寰宇頌輝光。”沿用至今。
始祖松坡公後裔宋朝自賓州播遷多次,後定居全州子孫繁衍,至元、明之間,支脈分為十甲散居全州、東安、興安、恭城等處。其中,壹甲遷居東安鴨頭村,嗣後甲午郎公寄居距東安縣城(即現紫溪鎮)六十裏的山口鋪(鄉),即東安山口鋪先祖。所以東安山口鋪壹支賓姓始遷祖為“壹甲甲午郎公”,堂號郡望:“大梁郡”,圖齒錄記的是“甲午郎公系賓聰公房朝棋公支”,而至第十二派付翎公生三子,長子住興隆橋;次子遷住嶺凹仔;三子(即宏禮公)遷往大樹腳,所以山口鋪大樹腳賓姓家譜註明:自始遷祖甲午郎公以下“十三派宏禮公遞衍系”。
四川綿竹縣,唐宋二代初屬蒙州後屬漢州,清代又改綿州,現為四川德陽綿竹市,市政府駐地劍南鎮,經查綿竹縣誌,尚未見賓姓族人蹤跡。廣西賓州新橋鎮清平鄉四都洞,目前則是廣西省賓陽縣新橋鎮清平村。據查賓陽縣新橋鎮已無賓姓宗親,離賓陽縣城五公裏處另有新賓鎮。另據南寧祖煥族兄聽說,賓陽縣的甘棠鎮有賓姓族人,正著手聯系當中。
全州東安系賓姓宗親定期收族家譜屢修,民國十五年時,曾大規模召集十甲各房編訂通譜,刊出***二十五冊,惟目前東安族人所存不全,將待聯系全州老家宗親,確認本系源起與遷徙歷程。
全州東安系族人,明清民國代出賢能,賓興民初為廣西省議會議員,任全縣縣長,川軍破城,身殉以保居民。賓步程清末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同盟會歐洲三大發起人之壹,湖南大學前身工業專門學校校長,歷任湖南省府委員,省議會駐會議員等,近湖南省誌人物誌有傳。
資料有待補充。
▲賓姓古今名人:
賓須無:(公元前685~前641年待考),齊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曾任齊國大夫,與管仲壹道輔助齊桓公稱霸。齊桓公當政時期為前685~643年,管仲生於公元前725年,逝世於公元前645年,可見賓胥無當生活在公元前600年以前。據臺灣澤歐族兄考證,時約公元前685~前641年。
賓媚人:(公元前?~前573年),齊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周成公二年任齊國國佐。他擅長外交活動,又稱國差、國武子、國子,事見《大雅·既醉》、《小雅·信南山》、《商頌·長發》。
周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被聘到魯國,周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被殺害。
賓 起:(生卒年待考),即賓孟;河南人。著名周景王時的重臣。
周景王於公元前?~前520年在位,而且賓孟在周景王去世後,公元前520年6月11日的葬禮上單穆公發動了政變,他首先殺死了儒子王大夫賓起(《文子》壹書作者),立了孔子。
史籍《左傳》中說:王子朝、賓起,有寵於景王,王與賓孟說之,欲立之,劉獻公之庶子伯蚡事單穆,單子立劉蚡,五月,庚辰,見王,遂攻賓起,殺之,盟群王子於單氏。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告訴賓起要立王子朝為太子,而單穆公和劉獻公庶子伯蚠“惡賓起之為人,願殺之;又惡王子朝之言,以為亂,願去之。”
賓 滑:(生卒年待考),齊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史籍《左傳昭公九年》中有“王有姻喪,使趙成如周吊,且致閻田與襚,反穎俘。王亦使賓滑執甘大夫襄以說於晉,晉人禮而歸之”的記載(周王也派大夫賓滑逮了甘地的大夫襄,來討晉國的喜歡。晉人也遣返在穎地抓到的俘虜)。
賓壹兵:(公元1916~今),湖南湘潭人。著名高級農藝師。
任職於湖南省農業廳,現退休。系湖南省詩詞協會會員、省楹聯藝術家協會會員等。
1972年開始收藏,主集古錢幣。從時代分,宋幣為佳,含徽宗崇寧重寶白銅幣、崇寧通寶鐵母、大觀通寶楷通等大型幣;從造型分,環錢北魏太和五銖鎏金幣、金貞佑通寶、大清鹹豐重寶、清鹹豐重寶(當五十)、銅幣光緒元寶(當三十)等均為珍奇幣;從種類分,流通幣開元通寶、元豐通寶等各具特色。兼集名人字畫、古玉、古瓷、玉雕、骨雕、石雕、酒盤(玉)、花瓶、玉牌等。同時藏有文、史、哲類工具書等書刊四千余冊。在藏品鑒賞等方面有壹定造詣,有錢幣研究論文發表於報刊。曾參與《湖南省農業誌》的編撰工作。專著有《湖南水稻栽培技術手冊》、《南園詩聯集》等二十余種。
賓占元:(公元1933~今),湖南衡山人。著名高級經濟師。
畢業於大連貿易學校。原遼寧省飲食服務公司經理,省人像攝影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兼省烹飪協會、遼菜研究會、美發美容協會秘書長。省商業經濟學會理事,省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人像攝影學會理事。曾聘為《人像攝影》特約編輯,首屆全國“人像攝影十傑”評選組織委員等。
他通過協(學)會的積極活動,在上級領導重視支持下,發動專家、學者、技師,撰寫論文上百篇;並組織、編撰、出版了《中國名菜譜·遼寧風味》、《遼菜研究文集》、《遼寧省人像攝影論文集》、《中外新潮發式100例》和《中國烹飪》、《我像攝影》、《服務科技》等“遼寧專輯”。
通過精心組織,在參加首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第壹、二、三屆全國烹飪技術大賽,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覽中,遼寧的先手和作品,都鄧得了全國矚目的成績。遼寧省烹飪協會、人像攝影學會,多次獲組織工作獎。他出席了首屆中國飲食文化國際研討會,出席了遼寧省第三次文代會。
賓占元堅持業余攝影創作。主要作品有:《人像攝影家姚經才》等五幅入選全國人像影展,其中《憩》,獲第六屆全國人像影展壹等獎,壹幅入選全國職工影展。四十多幅入選省級影展,其中壹等獎兩幅,二、三等獎十幾幅。還發表有《烹飪大師劉國棟師徒技藝集錦》、《攝影世界》、《中國烹飪》等書報刊的封面、封底和插圖等拔白多幅。
通過考評,他成為特級攝影師。曾三次被評為遼陽市勞動模範,兩次獲省攝影家協會優秀組織工作者獎,還獲省人像攝影學人“貢獻杯”壹座。
辭條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創業英才》、《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等辭書。
賓伯駿:(公元1935~今),湖南長沙人。著名花卉盆景藝術家。
早在五十年代於湖南第壹師範求學時即加入中國***產黨及美術學會。參加工作後又相繼加入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等學術團體。
現雖退休,但仍老當益壯,受聘出任《中國花卉盆景》記者(北京)及湖南記者通訊站副站長兼藝術顧問,以及廣州珠海香洲海龍實業有限公司工藝美術顧問、《中國當代藝術家大觀》及《中國當代藝術家國際名人專題作品精選》等書的副主編。
新近又被日本愛華路多國際書畫函授學院聘為客座教授、書畫師、研究員以及會州書畫院院士兼學術委員等要職。
其藝術佳作在國際書畫藝術交流領域中,光榮入選參加第二屆國際書畫家藝術交流,並先後在韓國漢城、巴西聖保羅以及日本東京等地展出與收藏。其傳略、相片、論文、作品先後二十余次收入國家及國際性有關經典文獻,其中包括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的《中外藝術家名錄》、《國際名人專題作品精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等經典文獻巨著。
先後被省、市評為省、市級“五好家庭”、“現代文明家庭”、古漢城杯“優秀藏書戶”,以及首批“文化家庭”、首批“書香門第之家”和“教育子女的好老人”等。
賓德智:(公元1937~今),著名地礦部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局助理巡視員、高級工程師。
專業特長與業績:長期從事供水水文地質工作,熟悉供水水文地質普查勘探、綜合水文地質研究、水文地質編圖、地下水資源計算、地下水動態觀測、地熱地質、環境水文地質、礦區水文工程地質等多項實際工作。勝任地下水、地熱、礦泉水、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報告及有關研究報告的審查。
他長期在北京水文地質隊工作,其間先後主編北京中心區供水水文地質勘探總結研究報告,主持北京1:100000比例尺綜合水文地質圖系編制,主持北京綜合水文地質研究及北京全市地下水動態觀測、地下水人工回灌,參與援越公路工程地質勘探技術管理,主持援蘇丹公路供水打井項目技術工作,參與援莫桑比克紡織廠供水項目技術考查,主持全隊(公司)技術管理工作。
1982年調入全國儲委工作後,他主持水文地質處工作,主持或主審全國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地熱、礦泉水勘查報告審查,參與全國大型、特大型礦床地質勘探報告(礦區水工環部份)的審查,組織並參與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範、地熱地質勘查規範、礦泉水地質勘探規範、地下水分類分級等標準(規範)的編制,組織並參與了與編制規範有關的《中國固體礦床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礦床合理勘探程度研究》、《地下水水源地勘查與評價》等專題研究工作。
賓世嶽:(公元1941~今),廣東樂昌人,中學壹級教師。
韶關市第九中學副校長。系廣東省集郵協會副會長。主集中國各時期郵票;兼集原地封、極限片。多次參加廣東省集郵展覽,有郵集參加中山市紀念孫中山郵展、韶關市郵展等。對原地封。極限片、加字明信片有獨到研究,多篇郵文發表於報刊。自辦《韶關集郵》季刊。
賓本義:(公元1944~今),著名機械工程師。
發明有“半餵入聯合收割機”。
技術專長業績:從事機械研究、進壹步改進了南方水田水稻聯合收割機為多用收割機,功能有:能犁田;能耙田;能扡田;能聯合收割、壹機四用、北方大麥區設置成了米割幅、配用馬力三十匹。
另研制成功壹臺“流動式半自動壓磚機”。該機是套裝在汽車桶尾下部的裝滿壹車坭開到曬磚坪產能的,出壹塊、割壹塊、割出壹塊後,又過壓壹次、使每塊磚的六個平面壓得平井紮實,該車內設、挖土、攪拌、輸送等裝置,富有省勞力、省場地、省設備等優點。
另設計制造有“棉花果創皮機”,還有“衛生掃街車”,可以土面灰塵壹次性自理完善。
賓業明:(公元1945~今),廣西博白人。
永安鄉鄉長。1966年8月玉林專區師範中師畢業,1985年7月取得農業經濟師任職資格。
1966年8月~1970年12月,任小學教師。1971年1月調入水鳴公社革委會任幹部,搞新聞報道工作。
1972年1月~1978年9月,任博白縣革委會政工組、宣傳部幹部。1977年被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評為積極通訊員。
1984年8月當選為水鳴公社組織委員。1987年5月至1990年8月,任永安鄉黨委副書記兼組織委員,永安鄉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主席。
1990年9月~1993年10月,任永安鄉第十屆人民政府鄉長。
1993年11月~1999年12月,任永安鄉第十壹、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專職常務主席。先後十多次被縣委、縣政府、縣人大評為優秀***產黨員,先進工作者。
賓新群:(公元1954~今),女,著名湘潭市優秀教師。
湘潭縣茶恩鎮聯校雙鳳學校小學壹級教師;民辦教師。在二十多年教育教學中,成績顯著,被評為市優秀教師。
賓進林:(公元1955~今),廣西人。著名記者。
《桂林鄉情報》社采編記者、政工師。
曾在《人民日報》海內外版、《中國化工報》、《中國橡膠》、《探索》、《疏導》、《生財有道》、《廣西日報》、《西南工商報》、《經貿時代報》、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國內五十多家新聞單位發表了《多做少說》、《談政治打假》、《淺談正確的用人觀》等論文、雜談、新聞稿件、新聞照片、藝術照片近兩千篇(幅),多年獲部、區、市先進或優秀通訊員稱號。
1986年為《中國化工報》通訊員。1991年吸收為特約記者。
1986年擔任桂林輪胎廠主辦的《火炬輪胎報》編輯記者,桂林市職工攝影協會會員。
賓勇進:(公元1957~今),廣西玉林人。著名文化人。
現任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書畫師等,山東天香書畫院名譽教授,桂林愛華書畫藝術教育學校客座教授。
畢業於首屆北京中國書道大學、天津市神州書畫進修學院。自強不息學書法十多年,1993年考入天津市神州書畫進修學院學習兩年,專攻行書、篆刻。又於1995年畢業於北京首屆中國書道大學、於1996~1997年又結業於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家雜誌社首屆中等、高等書法刊授經典專業。曾得沈鵬等名家單傳身教,評為首屆全國三十名優秀學員,中國書法97年第壹期報道、沈鵬課堂授課壹圖,沈鵬後面第壹個是本人,第四期後面優秀學員名單。
作品在全國書畫大賽中二十多次獲獎;土地杯、黃河杯、天池杯、三龍杯、金馬杯、水滸杯等,作品獲1994年中國書畫赴新加坡展出,1995~1996年兩次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研修會優秀獎,並被該中心聘為創作委員、調研員及1996年首屆中國書法雜誌社中等書法臨書大展,並有作品被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收藏,1998年全國書畫人才考試***合格並評為“書法師”光榮的藝術稱號。
人名作品、簡歷入《雷鋒之歌書畫大典》、《中國西王母萬碑林》、《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大觀》、《跨世紀著名書畫家名人錄》、《世界美術書法家世界未成大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二十多部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