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歷法的爭議

關於歷法的爭議

夏時代的論爭

《夏鄭瀟》是壹部古代文獻,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經典”是正文,“傳記”是註解。《夏》全文400余字,安排在12月,記載了各月的物候、氣象、天文,以及各月應進行的生產項目,如漁獵、農耕、養蠶、服飾、養馬等。看起來是壹份關於生產活動的綜合安排計劃表和經驗總結。搞清楚它產生的時間,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應該是很有用的。那麽,現在是哪個時代?

有人認為它寫於西漢,因為夏鄭瀟最早出現在西漢大德編的《大戴李記》中。《隋書經籍誌》將《夏·鄭瀟》定義為“大德所作”。這當然不可信。當然,《戴》壹書已經收錄了西漢時期的壹些作品。例如,《孔查篇》說:“秦王...憎恨毒藥,繁榮世界,和...他的後代被殺了。”這是大秦的文字,只有西漢人會寫。但西漢時期,秦“焚書”之後,壹些被埋沒的古籍陸續被發現,大戴壹定收藏了壹些較老的文獻。

夏以夏朝歷法為編年史,現代竹書編年史也有“夏朝授州時”在元年的說法。很多人壹直以為是夏朝官員的紀律,是夏朝的壹份文件。但根據考古資料,夏朝在時間上估計相當於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這些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只有非常簡單的符號。很難相信夏朝能夠用文字記錄天文、氣象、物候等系統。

《古竹書年譜》記載,於霞生活在陽城,陽城位於豫西登封縣。考古學家還認為,夏朝的活動地區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據此,有人主張《夏鄭瀟》是西周、春秋時期生活在原夏人田中,遵循夏歷的人所作,很可能是晉國的文獻。《左傳》用夏歷記載晉國史實就是明證。而《夏》所記載的都是淮海壹帶的事,比如“壹只麻雀入海是蛤”,“壹只野雞入淮河是蟲”。如果他們看不到淮河和大海,就不會這樣記錄。再比如《月經》中記載的梅、杏、桃等花,是不可能聽出黃河流域的晉國的。二月經裏沒有“剝鱒魚”。這條“鱒魚”就是今天的短吻鱷。它生活在長江中下遊,晉國沒有這種東西。

夏朝滅亡後,王霞的後裔被封在齊國(今河南杞縣)。據《禮記》記載,孔子曾想考察夏朝的政局,於是去了齊國,但夏朝的文獻大多丟失,他只是“得到了夏時”。這裏所謂的“石霞”大概就是的書夏。司馬遷接著說:“孔子在夏時,學者多傳夏鄭瀟。”根據以上資料,有人認為夏是齊國官方所記,孔子所批。

齊國歷史悠久。曾是殷朝的諸侯國,後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其領土原本是在淮海地區,但在春秋時期,齊在被入侵和內遷。如果《夏·鄭瀟》是齊國的文獻,那它壹定是在齊國遷入之前很久就寫好了。而且《夏鄭瀟》中的句子簡潔明了,大多是二字、三字或四字構成完整的句子;還有壹些夏經典中使用的借詞,春秋以後很少使用。所以壹定是春秋前期以前寫的。

壹些天文學家根據占星術的法則測量了夏中提到的天象,這與周朝開始時,即公元前1000年的觀察相吻合。因此,認為該書的編纂時間應為西周初年。有人推測,大量甲骨文出現在商代晚期;《尚書·托多斯》壹文說:“只有殷代先民才有書典。”那麽這本書可能是商代晚期或商代晚期、周初的作品,是當時生活在淮海地區的齊人按照夏朝的歷法編纂記載的。夏文本中出現“王”字的地方有兩處,壹處是“王實秋”,另壹處是“王壽”。有人指出,在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亞”作為附近的小國,已經公開稱“王”,在淮海地區的齊國當然更是王。

然而,夏的歷法非常簡單。它只是把壹年分為12個月,沒有設置閏月的方法,更沒有四季的概念。它記錄了最自然的現象,有動植物的變化,說明這是壹部比較原始的觀察圖像和計時的歷書;其中記載的生產活動只有農業、畜牧業、漁獵、采集,沒有提到“百工”,當時手工業生產還很不發達;種種跡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代傳下來的官地幾代人生產活動經驗的積累。而且根據古簡牘編年史,夏傑後來“從南巢家出走”,也有人認為是在安徽巢縣這壹帶。夏朝後期的統治中心應該還有淮海地區。

夏的作品是什麽時代的?需要從歷史、文字學、地理學、考古學、天文學等多方面綜合考察,才能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