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當然要先能讀懂古文,多讀、多寫、多練,自然而然就越寫越好了。
2.正確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可用,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須註意以下幾點:理解關鍵詞語,判斷詞與詞之間關系;了解壹定的古代文化賞識。
3.學會正確的翻譯方法。
4.反復誦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誦讀可以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基本信息:
古文,在我國包含兩種含義,壹種含義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主要是《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另壹種含義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壹般不包括“駢文”),它是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
文言文:
古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壹般不包括“駢文”)。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
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
古文字:“孔氏古文”,稱後者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別是地區性的差異。古文出於壁中書,古人尊經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壹定比籀文早。許慎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又說:“壁中書者,魯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禮經》的《記》是戰國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簡,經過無數次的閱讀和傳抄,會“韋編三絕,漆書三滅”,使用時間是不長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書,各地掩藏不壹定都有極早的寫本,壹般總是當時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書六經也不過公元前500年。許慎說他所用的資料“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大約都是漢代古文經學家輾轉摹寫的。它和小篆有差別,許慎從中采用了500多字,約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點,如壹、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飾,禮、?作禮、棄,作出大膽的省簡,都不是原始漢字的形式,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