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yī
2 英文參考visual cloth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視衣是眼珠壁中層和內層的統稱,具有供給營養、遮光和產生視覺的作用[1]。對應西醫所稱的脈絡膜、視網膜[2]。見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中醫眼科學》。
4 脈絡膜脈絡膜(choroid)位於葡萄膜後部,前起鋸齒緣,後止於視盤周圍,介於視網膜與鞏膜之間[3]。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
脈絡膜主要由血管組成。由外向內分為5層:①脈絡膜上腔;②大血管層;③中血管層;④毛細血管層;⑤玻璃膜。為眼球血管最豐富的組織,占眼球血液總量的65%。具有營養視網膜外層組織和玻璃體的作用。
脈絡膜與鞏膜之間有壹空隙,稱脈絡膜上腔,臨床上脈絡膜脫離即自此腔分離。
脈絡膜無感覺神經纖維,故發炎時無疼痛感覺。
5 視網膜視網膜(retina)中醫稱為視衣[3]。為眼球壁內層[3]。位於脈絡膜與玻璃體之間,前止鋸齒緣,後至視 *** [3]。
視網膜分為色素層和感光層。除色素層為色素上皮外,感光層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傳導神經沖動的重要作用。
鋸齒緣乃視網膜前端的終止部位,形如鋸齒狀,故名。該處為視網膜血管的終末端,因而營養相對較差,易出現退行性改變。
在視網膜後極部,離視 *** 顳側約3毫米處,有壹淺漏鬥狀小凹區,稱為黃斑,範圍約2毫米,此處無血管,中心有壹凹,稱中心凹,中心凹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位。此區色素上皮細胞含有較多色素,因此在檢眼鏡下顏色較暗。
黃斑鼻側約3毫米處,有壹直徑約1.5毫米的圓盤形區,稱視神經 *** ,簡稱視 *** ,又稱視盤。它是視網膜神經纖維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鬥狀凹陷,稱生理凹陷。
凹陷內有暗灰色小點,為視神經穿過鞏膜處,名鞏膜篩板,視 *** 因僅有神經纖維,沒有感光細胞,故無視覺,在視野中是壹盲點,稱生理盲點。
視 *** 的顏色為淡紅色,視 *** 上有許多微血管,鼻側較顳側多壹些,故鼻側較顳側稍紅。視 *** 邊緣是清晰的,但上、下及鼻側邊緣因視神經纖維較為集中,故不如顳側清晰。
有時視 *** 邊緣可見白色鞏膜環,是脈絡膜及色素上皮層未達到視 *** 邊緣的緣故。
視網膜組織由外向內可分為10層。即①色素上皮層;②視細胞層(桿體、椎體細胞層);③外界膜;④外顆粒層;⑤外叢狀層;⑥內顆粒層;⑦內叢狀層;⑧神經節細胞層;⑨神經纖維層;⑩內界膜。色素上皮與脈絡膜緊密相連,不易脫離,臨床上所出現的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與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層分離。
色素上皮為排列整齊的單層六角形細胞,黃斑部色素上皮較厚,周邊變薄,具有多種復雜的生化功能以及支持光感受器活動的色素屏障作用;並具有傳遞脈絡膜營養的作用和阻止脈絡膜血管的正常漏出液進入視網膜,起到視網膜外屏障的作用。
視信息在視網膜內形成視覺神經沖動,以三個神經元傳遞,即光感受器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軸突即神經纖維沿視路將視信息傳遞到視中樞形成視覺。
第壹神經元為光感受器細胞,是壹種特殊分化的神經上皮,由兩種細胞組成,壹種形狀如圓錐狀,稱錐細胞,具有感受強光和辨別顏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黃斑部,故黃斑區的視力最為敏銳。另壹種細胞形狀如桿狀,稱為桿體細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視網膜周邊,越近黃斑區越少,至黃斑中心凹時沒有這種細胞。正常人在暗處有壹定的視力,是這種桿體細胞的作用。但這種桿體細胞的感光色素為視紫紅質,而視紫紅質需要維生素A才能合成,當維生素A缺乏時,桿體細胞的作用減弱,至暗處看不見物體,稱為夜盲。第二神經元與第三神經元主要是傳導神經沖動,即光線達到視細胞後,經化學變化產生光沖動,傳至雙極細胞(第二神經元),再至節細胞(第三神經元),然後由節細胞節後纖維沿視路傳達到大腦,產生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