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淺談天津樂山建築的墻體

淺談天津樂山建築的墻體

壹個

走過很多城市後,突然回頭,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誌。武漢的黃鶴樓,湖南的嶽陽樓,昆明的大觀樓等等。每棟建築都寫著不同的歷史。看過、聽過、讀過她的歷史的孩子,無論以後去哪裏,都會跟著她的標誌找到回家的路。那個標誌,就像壹盞點亮的夜燈,和我們腳下的土地壹起,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我的家鄉樂山,古稱歷史,是壹座名城。她的城市歷史悠久,周圍有峨眉山,附近有淩雲山腳下的樂山大佛,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的。並且有壹座建築名叫“碧津樓”,曾經在中國的歷史地理上熠熠生輝,誘惑著許多著名的文人騷客為她留下了無數的詩篇。

碧津樓的存在與消失見證了壹個成語:滄桑。今天我將講述這座建築的故事。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集。據說起源於公元前1000多年,當時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有壹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關關羽,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歌說的是那些美麗的水鳥選擇水和陸地互相嬉戲,就像美女被帥哥追壹樣。濱水綠洲已成為人類居住的首選。樂山人居住的城市最早應該推至漢代,遍布樂山市區的漢代崖墓證明了這壹點。

當時岷江和大渡河的交匯點在淩雲山和吳優山之間的馬壕,而不是今天的小龔嘴。由於兩河交匯造成水患,主管水利的李冰父子在兩山之間挖了壹條人工河引水。今天,吳優山上懸掛的四個大字“中流砥柱”,反映了當時水流的沖擊方向。

從北到南的岷江和從西到東的大渡河在馬壕匯合,形成壹個大的呈夾角的沖積平原。從高處看,嘉城像壹只鳳凰。《樂山縣誌》說:“豐州,今大佛前壩,俗稱大佛壩。清初年壩上遊有玉賢壩。孔廟在空中,已成國。”也就是說,明末清初(1640左右),樂山古城的繁華地帶還在大佛壩上。在兩河交匯處,城南有樂山古城最重要的碧津渡口,河對岸是馬壕,通往吳彤井研方向。

今天樂山市網絡名人的打卡地已經被淹沒,只能從歷代文化人物的記述中尋找。

公元707年,邊塞詩人岑參出任樂山市長。“官邸靠近河口,人們習慣聽到沙灘的聲音。”。房子在兩條河的交匯處,聽海浪聲已經成了壹種習慣。當時淩雲山的海通和尚正在四處斂財,未來的樂山大佛還要等六年才能動工。

壹個詩人騎著馬在“這九月的夜晚在車輪塔和山谷吹著寒冷,充滿了破碎的巨石像啄措施”,“就像壹個春天的大風,在夜晚,吹開了萬年梨樹的花瓣。”來到樂山小城,東西不多,通往法院的臺階上長滿了草。詩人每天看著淩雲山的倒影侵入門檻,睡夢中被沙灘的聲音驚醒。

岑參的詩提供了當時鳳州最早的城市布局和後來的大佛壩。當時市政府和官員住在碼頭渡口附近,正好在兩河交匯處。從此,兩河交匯處與官方政府聯系在壹起。

樂山右江樓的主要詩人杜甫的第壹次提及是在公元759年左右。他在《狂歌·贈四兄弟》中寫道:“這壹年歷史想起我,歷史之酒繞樓而飲。壹樓吃酒臥樓下,長歌出錢。”郭沫若認為這首詩與岑參的風格相似,懷疑是岑參留在樂山的作品。唐朝289年建國,直到公元866年山西汾陽人薛能來當市長,江樓依舊。“江樓,壹望西方,不負歷史之責而只報春。”

樂山大佛建都周期長,鑿了90年。建成後,彌勒佛正對著大佛壩。大約在公元900年,湖南詩人戚跡給時任樂山刺史的歐陽賓寫了壹首詩:“象影隨山落,兩江之聲隨郡向前流。”象指樂山大佛,再壹次說明了官宅辦公的地理位置。

位於兩河交匯處的官邸是什麽時候建造的?眉山第三父子蘇洵於1059乘船出川,途經樂山時留下的詩詞。有很多資料,蘇洵:“把船拴在長堤下,天天往南走。”已經有防洪的河堤了。蘇軾曾寫信給樂山稅吏郭綸:“河西好漢無人知,日落錦亭讀舟。”天津,在所有的解釋中,都是渡口的意思。收稅人工作很辛苦,從早到晚守著稅亭檢查過往船只。

明明提到碧津樓已經是公元1075年了。這壹年,成都人樊真路過樂山,留下“雲葬雪嶺鋪銀世界,日頭照金仙照碧津。”蓋房子,修高樓,在宋代蔚然成風。更早的1044年,湖南嶽陽樓在名將滕宗良的主持下重修,並請大文豪範仲淹撰寫傳世論文。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人與官場的感情壹直流傳至今。

時間到了南宋,詩人陸遊來到樂山主持工作。荔枝屋出現在他的詩裏。後人在淩雲山東坡考證“琵琶珠蘭半毀”。在現代,毛和和尚可能會同意這壹點。還有王雲大廈和萬景樓。詩人在雨中飲酒,欲登樓。“江上總吹白雨,樓高望青山。”所謂白雨,樂山話,壹邊曬太陽壹邊下雨,正是木耳的季節。還有壹家西林醫院,值得關註。陸遊在詩中說:“壹國如河畔,不如試西林。”句末註明“院門為象最右。”說明大壩上對著佛像有壹座寺廟叫西林苑,建於唐代,宰相裴澈題寫。

很多很多年後的現代,壹個移民老板來樂山投資。他選擇了大佛壩的壹個角落,修建了壹座觀佛樓,並在蛙嘴的嘉州賓館架設了壹條跨河索道。估計他也是看了陸遊的詩才想到這壹招的。可惜時間有問題。

趁早出名吧,張愛玲說。

28歲時,他成為樂山市市長。這個人就是南宋浦江的魏遼翁。他從小就非常聰明。他幾歲入學,每天念念不忘幾千字。15歲,評韓愈,大文豪,《韓愈論》代代相傳。1199年考中進士,知嘉定府,新官上任。看他當年寫給秀才張放的話:“握手言老,掌中論才。”羽毛扇尼龍圍巾,書生意氣。“舟在韓家口,更似衛城杯。淩雲山的景色對於旅行者來說似乎是痛苦的。下了半天煙雨,我鎖定了壹個四川風光,沒讓客船開航。我想在樓上看到這個,把蜀中的人才都讀壹遍。?"(張太傅告別碧津樓後又給了壹次)。

從魏遼翁的《碧津樓的故事》中,我們知道碧津樓是由遊洪鐘在1202左右所建。名字被取了,就出了“朱”四個字。估計修復後不久會有大洪水。短短30年,魏遼翁眼中“樓裏什麽都沒有了”。於是,翁聽從老板的指示,在原址重建碧津樓,並加以擴建加高,上層為樓,下層為廳。

可惜魏市長只在樂山呆了不到兩年就回家守制了,沒時間多下功夫。

魏燎翁喜歡幹實事。史書記載,他工作的地方提拔人才,打擊貪官汙吏,以身作則不畏權貴,任人唯賢,印象相當深刻。在思想上,魏了翁繼承了朱的學說,又折衷了陸九淵的思想,提出了“心即天,心即理”的思想。心是萬物的主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哲學家之壹。

從魏遼翁在碧金樓飲酒送別朋友,大佛壩上有很多地方可以攀爬玩耍。北宋大文豪黃庭堅遊覽樂山,留下了許多故事。後人在大佛壩“南江外三裏”建了伏翁亭。當時,樂山這座古城東臨兩條大河交匯的淩雲吳優,西臨峨眉。1291年杭州詩人汪元量《嘉定府》“郡樓分灣,以觀川之寬。峨眉大小相對,梨花山遇海棠山。”詩中的郡樓是官方的碧津樓。

然而壹間木屋,經不起風霜雨雪,天災人禍,再加上1978年周期性的洪水。如果加上偷工減料,損壞,維修,搬遷重建都是正常的。這是所有名勝古跡的命運。

位於樂山市南部,與樂山大佛碧津樓相對,正值明朝成化年間(1473至1487),浙江余姚人韓瑋於12年成為樂山周知年,最受世人矚目。先不說他們的詩和酒圍繞著墻津建築歌唱,僅舉幾個例子:

“危樓在江城百足枕,節日裏令人窒息。”

“兩江清碧,樓外玻璃滿秋。”閻正。

“危樓高矮與天齊,本日休從容試。舉手,但對探月洞存疑。真的就像爬梯子壹樣。”武直。

“四川地大物博,三勝在史。解鉤臨江部落虎,任命道州名存實亡。?運氣隨黃道而轉,河水遇壁而流。浮在明月亭,打算接星樓。”韓瑋《碧津樓部高陵韻》

”墻樓下的金惡狠狠的,幾下就用高眼扇了過來。?陳謙已經去廢墟裏呆著了,崔豪又回來問老問題了。”潘茜。碧津大廈

這些生活在明朝成化年間的文人遇到了壹個好時機。歷史學家認為,朱見深登基二十三年,平反冤假錯案,體察民情,勵精圖治,被視為英明君主。

國富民安,人總是在各方面進步的。以景德鎮的陶瓷生產為例,明代成化年間生產的鬥彩雞缸杯,這種用來飲用的杯子,技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成為後世壹直模仿、從未超越的極品。清代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也是明代兩個時期的祭拜對象,寫過這樣壹副對聯:

“墨蘭數宣德紙,壹杯成化窯苦。”

2014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以2.8億港元的價格拍賣了壹件成化鬥彩雞缸杯。現在這只杯子存放在上海西海岸藝術保稅倉庫。杯子的主人是上海收藏家劉益謙。這是題外話。

1473,浙江余姚人韓瑋,從四川崇州調到樂山。他壹上任就下大力氣,首先把重點放在教育上,順便印了壹本唐代詩人岑參的詩集。然後,孔廟從經常被洪水淹沒的大佛壩旁邊的玉賢壩搬到了高標山腳下。在韓瑋的幫助下,孔廟終於有了大格局和大氛圍。

其次是水利,這是古代官員的首要工作。韓瑋了解了大佛壩和蔚縣壩過去治水失敗的原因,並廣泛征求了當地治水專家的意見。從碧津樓向西,向斑竹灣方向延伸。先在河中向下挖八九尺,放上銅山(大渡河上遊)的硬木,形成類似木櫃的結構。我懷疑這裏說的桐山木就是鎮楠木,也叫金絲楠,是樂山壹帶的特產。明朝遷都北京時,支撐正殿的柱子來自屏邊中都鎮。在木櫃裏放大石頭,石頭密密麻麻的像梳子壹樣,再在上面放石頭,還是交替分層。很多年後,很多采沙從河裏取鵝卵石的人,從舊河裏挖出類似烏木的寶貝,做成家具賣高價。

河堤寬度超過3.3米,以今天的眼光,汽車可以通行。身高四米,相當於6.4米,將近四個成年人的身高。河岸長398英尺,約1200米。堤上遍植楊柳,根系發達,固土連石。韓瑋仍然不放心,他在河岸外的河裏放了壹塊基石。整個工程使用了成千上萬的木材、石灰和鐵制品。除了成千上萬的專業人員,政府還為八個縣監獄裏被判刑的犯人提供油、鹽和魚。經過兩年多的精心建設,它是成功的。後人尊稱韓瑋修建的這段河堤為龔偉堤,堪比杭州西湖的“蘇堤”。

碧津樓也趁機重修。新樓仍建在大堤上,下部由堅硬的堤岸組成,類似於坐欄塔。當然,面積是河岸的好幾倍。從大量詩文分析,碧津樓高度不低於三四十米,飛檐上翹,結構精巧,巍然屹立於城南,面對大佛爺爺,背對峨眉仙山,左右觀河,是古代壹座雄偉的高樓。有明代弘治年間的學者感嘆,如此壯觀的江樓,壹定有唐代李白寫出配套詞的才華:

“故人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眺藍天,我卻能看見長江在天空中流淌。”

我上面提到的描寫碧津樓的詩,只是韓瑋市長來樂山工作時,各界人士寫的壹些作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找樂山市中區史誌辦和修誌出版的兩本書,分別是《樂山歷代文集》和《樂山歷代詩集》。總的來說,寫樂山離不開這兩部名著。編者均為已故毛先生的先生。

時間如流水。歷史追溯到明朝弘治十年(1497),也就是韓瑋主持修復龔偉大堤、重修碧津樓的20多年後,湖北人毛迅來到樂山任教育廳長。在他眼裏,“碧金樓是雙江珠的枕頭。我想得很周到。”

到1528,樂山幾個有為的人物被稱為“嘉定四諫”。他們不尊重皇帝的禮儀,包括新都狀元楊慎在內的其他100多名官員提出異議,被判廢官。碧津樓依然像壹座溫暖的燈塔,呼喚和撫慰著堅守傳統宗親制度的樂山子弟程啟沖、許、彭、。

“碧津漁火照江城,城下灘聲徹夜響。”這是楊慎寫的:“長江滾滾東流,水消雲散,浪淘盡英雄。成敗轉空,青山猶在,夕陽幾度。”楊慎從雲南到樂山,拜訪幾位共患難的朋友,他在樂山城南墻天津樓的詩中留宿。“莫吹寒笛柳曲,難回首園。”

從岑參到樂山,住在城南的官邸,有壹些唐宋元明中期的小王朝。近800年過去了,樂山古城碧津樓見證了中國最輝煌的歷史文化。她的失蹤是人生變遷的見證。

明朝萬歷年間後期,碧津樓的字都不見了。姚如勛,浙江永康人,樂山市長。在他的詩裏,城南無木瓦,古城從大佛壩退到了小龔嘴。“樓前新天初升,酒上樓。?孤舟漁炊,蕭寺幽幽煙。”這個時候的建築叫南樓,緊挨著蕭公廟。

從此樂山古城的歷史,以蕭公廟為支點,西起李正門、玉仙門、望陽門、來汛門。北面有安瀾門、淩雲門、紫閥、天祿門和韓春門?。

到了清朝中後期,大渡河的水肆無忌憚,形成了兩條主要水道。壹條是沿著明末修建的城墻,壹條是在大佛壩以南,逐漸堆積,形成了許多帶狀的灘和中壩。

2020年8月,住在大佛壩的人被安全轉移,大佛壩成了空壩。據說未來大佛壩會被開發成旅遊熱點,產生大量無聊的仿古建築。總有壹天,碧津樓可能會脫胎換骨。那座失落的古樓將成為城南的新生事物。

況且,民國初年,樂山在詹額門外城下修建了壹座西城公園,並修建了壹座名為“碧金樓”的建築。現在樂山淩雲山到馬號的路上有壹個建築叫碧金樓。壹開始是餐廳,現在不知道怎麽辦了。由樂山市文化館黃先生和羅伯衡先生在1978附近修建,地址選在原川主廟所在地。和古代的碧津樓不壹樣。這就像上世紀80年代丁咚井被埋起來修路,然後找個地方挖個坑,在旁邊立個牌子壹樣尷尬。

當然,他們的初衷也是為了紀念曾經屹立在樂山城南大佛壩的碧津樓。

(備註:本文所有資料均指唐、宋、元、明、清歷代文人留下的詩詞翻譯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