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性味
2.1.1《本經》:“苦、平。”
2.1.2《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苦甘。”
2.1.3《別錄》:“甘、無毒。”
2.1.4《福興藥誌》:“性味同寄主有關。沙梨寄生性清涼,味甘酸。”
2.2歸經
2.2.1《本草求真》:“入肝、腎。”
2.2.2《本草再新》:“入心、腎經。”
2.2.3《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2.2.4《福興藥誌》:“歸經同寄主有關。沙梨寄生入肺、脾、肝經。”
2.3主治
2.3.1《本經》:
“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
2.3.2《別錄》:
“主金瘡,去痹,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餘疾,下乳汁。”
2.3.3《藥性論》:
“能令胎牢固,主懷妊漏血不止。”
2.3.4《日華子本草》:
“助筋骨,益血脈。”
2.3.5《滇南本草》:
“生槐樹者,註治大腸下血、腸風帶血、痔漏。生桑樹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絡,風寒濕痹。生花椒樹者,治脾胃寒冷,嘔吐惡心翻胃;又用治梅瘡毒,婦人下元虛寒或崩漏。”
2.3.6《本草蒙筌》:
“散瘡瘍,追風濕,卻背強腰痛。”
2.3.7《生草藥性備要》:
“消熱,滋補,追風。。。養血散熱,作茶飲,舒筋活絡。”
2.3.8《玉楸藥解》:
“治痢疾。”
2.3.9《醫林纂要》:
“堅腎瀉火。”
2.3.10.《本草再新》:
“補氣溫中,治陰虛,壯陽道,利骨節,通經水,補血和血,安胎定痛。”
2.3.11《藥材學》:
“治動脈硬化性高血壓。”
2.3.12《遼寧經濟植物誌》:
“治郁血性腎炎,月經困難,咯血,瘰瀝,心臟諸病及早期肺病。”
2.3.13《湖南藥物誌》:
“治肝風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內傷咳嗽,小兒抽搐。”
2.3.14《廣西藥植名錄》:
“除風濕,消腫,清熱,祛痰,順氣,止咳。治痢疾,瘡疥,吐血,子宮脫垂。”
2.4用法與用量
內服:原藥用水洗凈,潤透,切段,曬幹,煎湯,3-6錢;入散劑、浸酒或搗汁生用或酒炒服用。
2.5經典論述
2.5.1《本草經疏》:
“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氣平和,不寒不熱,固應無毒。詳其產主治,壹本於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勝。腰痛及小兒背強,皆血不足之侯,癰痛多由於營氣熱。肌膚不充,由於血虛。齒者,骨之餘也,發者,血之餘也,益血則發華,腎氣足則齒堅而發眉長。血盛則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內傷不足,皆血虛內熱之故。產後則餘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虛。金瘡則全傷於血。上來種種疾病,莫不悉由血虛有熱所發,此藥性能益血,故並主之也。兼能祛濕,故亦療痹。”
2.5.2《本經逢原》:
“原生得桑之餘氣而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故《本經》取治婦人之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而肌膚眉須皆受其蔭,即有癰腫,亦得消散矣。”
2.5.3《本草求真》:
“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主血,苦入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陰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濕,何壹不借此以為主治乎。”
2.5.4《本經》:
“桑寄生實,明目。”
2.5.5《陶弘景》:
“桑上者名桑上寄生爾。詩人雲,施於粉上,方家亦有用楊上風者,則各隨其樹名之,形燎猶是壹般,但根津所因處為異。”
2.5.6《唐本草》:
“桑上寄生,寄生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子黃、大如小棗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葉無陰陽,如細柳葉,厚肌。莖粗短。”
2.5.7《蜀本草》:
“諸樹多有寄生,莖葉並相似。……葉如橘而厚,軟莖如槐而肥脆。今處處有,方家惟須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難以別,可斷莖而視之,以色深黃者為驗。”
2.5.8《圖經》:
“葉似龍膽而厚闊,莖短似雞腳而肥脆,作樹形,三月、四月花黃赤色,六月、七月結子,黃綠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2.5.9《綱目》:
“寄生高者二、三尺,其葉圓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澤,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時有生者,他處鮮得,須自采或連桑寄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雜樹上者充之,氣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鄭樵《通誌》雲:寄生有兩種,壹種大者,葉如石榴葉;壹種小者,葉如麻黃葉,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蔦,小者曰蘿。今觀《蜀本》韓氏所說,亦是兩種,與鄭說同。”
2.5.10《本草蒙筌》:
“凡風濕作痛之癥,古方每用獨活寄生湯煎調。川續斷與桑寄生氣味略異,主治頗同,不得寄生,即加續斷。”
2.6古籍方選
2.6.1《千金方》獨活寄生湯:治腰背痛,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
獨活三兩,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地黃各二兩。上十五味細銼,以水壹鬥,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
2.6.2《聖惠方》:治妊娠胎動不安,心腹刺痛。
桑寄生壹兩半,艾葉半兩(微炒),阿膠壹兩(搗碎,炒令黃燥)。上藥,細銼,以水壹大盞,去滓。食前分溫三服。
2.6.3《楊氏護命方》:治下血止後,但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沈重少力。
桑寄生,為末。每服壹錢,非時白湯點服。
2.6.4《楊氏護命方》:治毒痢脈膿血,六脈微小,並無寒熱。
桑寄生二兩,防風、大芎二錢半,灸甘草三錢。為末。每天服十錢,水壹盞,煎八分,和滓服。
2.6.5《湖集簡方》:治膈氣。
生桑寄生搗汁壹盞,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