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雞是有德之士
雞,是兼具文、武、勇、仁、信的有德之士。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第二十三章載,“君獨不見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把雞的德性文、武、勇、仁、信表述得淋漓盡致。
《新序·雜事第五·幽明錄》上說的更神乎:“晉兗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買得壹長鳴雞,愛慕之至,恒籠著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智,終日不輟。處宗因此巧言大進。”由此看來,雞還是有智之士的象征呢。
2、雞,是勇敢頑強、不畏強暴的象征。
褐馬雞是壹種古老的珍禽,生活在華夏文明發祥地——黃河流域,古籍中對它的記載很多,稱之為“鬥死不怯”“毅不知死”的神鳥。
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褐馬雞看作勇敢的象征,以其羽做重要的裝飾。《左傳》也記有:“鹖冠武戴之,象其勇也”,這裏的“鹖”即指褐馬雞。經考證,當時鹖冠即是用褐馬雞的尾羽所制成。
3、雞是美麗好運的象征
雞,是美麗、好運、長壽的象征。娃娃雞,學名紅腹角雉,是生長在陜西省鎮坪縣大巴山中的壹種珍稀野雞,學名叫紅腹角雉。
它的體形和大小同家雞差不多,雄鳥的羽色非常艷麗,在頭頂上生長著烏黑發亮的羽冠,羽冠的兩側長著壹對鈷藍色的肉質角,頭、頸的後部和上胸為橙紅色,尾羽為棕黃色,雜有黑色的蟲蠹狀斑,並具有黑色的橫斑和端斑。
有人說這些斑點很象草書的“壽”字,所以又稱它為“壽雞”,視為長壽和好運的象征。
4、雞,是生命力頑強的代表。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據《太平禦覽》卷九七六引有了東漢年間壹則民謠:“政論曰。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奈何望欲平。”
這則民謠流行於黃巾軍起義前期,表達了民眾雖然出身卑賤,但卻具有不畏強暴的強烈反抗精神和鮮明的鬥爭意識。
5、雞鳴是勵誌之聲
雞鳴,是催人奮進的勵誌之聲。晉朝時,祖逖、劉琨是性情豪邁、胸襟開闊的兩個年輕人,平時同居壹室。相互砥礪,研究學問,都想找機會為國家效力。壹天清晨,大地壹片淒清沈靜,忽然響起壹陣嘹亮的雞啼。
祖逖從睡夢中驚醒,把劉琨也叫起來,說:“妳聽,那雞啼聲多麽清脆悅耳,它引吭高歌,不正是要喚醒我們年輕人發憤圖強嗎?”“是啊,我們不能再貪睡了!”這就是“聞雞起舞”的典故。古往今來,不知激勵了多少仁人誌士!
雞與“吉”相聯,象征著吉祥。由於雞與“吉”諧音,因而雞與吉相聯。“吉日良辰”、“吉祥如意”、“吉星高照”、“萬事大吉”、“逢兇化吉”等等關於“吉”的成語應運而生,用來表示吉祥、歡樂、美好、諸事遂心的祝福之意。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網-雞在民間文化中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