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南山(1904 ~ 1988),浙江鄞縣人。五代名醫,從父魯學醫,22歲上吊壺,專攻眼科。1956當選中華醫學會第十屆全國會員代表。曾任上海仁濟醫院眼科主任,上海第二醫學院眼科教授,醫務二部中醫教研室主任,中華醫學會中藥學會理事。
中文名:陸南山。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鄞縣
出生日期:1904
死亡日期:1988
職業:醫生
代表作:眼科臨床記錄
字符背景
17歲的時候,父親陪著我,我要把家史傳下去。民國15 (1926)年來到上海。在虹口初診和抗日戰爭後,搬到南京路哈爾濱大廈,後又搬到宏仁裏,以治眼疾聞名。魯深知“藥即仁”。遇有危重病人,他經常待在家裏,隨時觀察。如果家裏沒有房間,留下病人的家庭住址,親自去看醫生。對於貧困患者,不僅不收醫藥費,還送藥送飯。陸行醫六十余年,被他治好的人不可勝數,有“出醜”之譽。
魯壹生遵循"知不足,業精於勤"的古訓,博覽群書,記錄所得,筆耕不輟;準備眼藥水,手工顯影;80歲還堅持門診。臨床眼科記錄的作者。其對31種疾病的辨證治療方法進行了系統整理,輸入電腦,以供教學之用。醫學百科,中醫眼科學,實用眼科學中醫眼科學,都包含了幾十年的臨床經驗。除了閱讀古典作品,魯還喜歡古典文學和中國畫。
陸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眼科理論五輪,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了"肝腎理論"、"脾胃理論"、"健脾利濕"等新理論,獨具特色。率先將中西醫結合方法應用於眼科臨床,開展生化檢驗,使用眼科儀器檢查眼底病變,豐富中醫診斷手段,將中醫眼科理論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對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眼底出血、視網膜炎、眼肌麻痹等疾病的診治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表《中醫藥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辨病辨證結合》等論文20余篇。著有《眼科臨床誌》,主編《中醫實用眼科》,深受眼科界重視。陸從事醫學教學,認真教學生,許多學生成為中醫眼科領域的後起之秀。其中6個孩子從事中西眼科。
陸曾任上海第二醫學院教授,第二醫學系教研組主任,全國中醫眼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
角色表演
發表《中醫藥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辨病辨證結合》等論文20余篇。著有《眼科臨床誌》,主編《中醫實用眼科》,深受眼科界重視。陸從事醫學教學,認真教學生,許多學生成為中醫眼科領域的後起之秀。其中6個孩子從事中西眼科。
陸從事眼科工作60年,主張中西醫結合,在眼疾辨證中強調整體觀,善於裁古方,拓展古方應用範圍,對眼疾有獨到見解和豐富的醫療經驗。
診斷是基於檢查。
眼科觀察疾病必須結合四診,但陸有其獨到的見解。
魯強調,協商是“四個協商”之首。所以門診壹定要詳細詢問病人各種情況。我還編了壹首眼科十問之歌,記錄如下:視力壹問,眼淚二問,羞恥三問,疼痛四問,疼痛五問,疼痛六問,七頭八身都要分清,舊病九問,病因十問,陰和從實區別。
陸認為,訪視對眼科尤為重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壹是肉眼壹般觀察,二是儀器檢查。他非常重視眼科檢查,認為每壹個眼科醫生都必須掌握現代眼科檢查方法,應該親自對自己的病人進行檢查,以便明確病變,做出準確的判斷。他檢查的時候壹般從兩方面入手。第壹,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明確疾病的性質、病因和嚴重程度。
立法要堅持病機,辨證不分類。
魯認為,眼科疾病的治療也應“本著治病的原則”,要求“察其病因,辨證論治”。但是,壹定要有“證”和“病”,壹定要根據證和病開藥方。但妳永遠不要“坐在正確的位置”陸的治療必須根據疾病發展的病理過程和患者的具體病情、臟腑、氣血、痰濕來探討機理,制定診斷立法。如角膜炎是壹種分類復雜的疾病,極難掌握,而魯抓住了角膜炎是由外邪入內的線索,辨證論治,將疾病分為三期,以簡控繁。再比如“睫狀體炎”眼內出血,特點是男青年,上火。認為本病的致病因素與火有關,無論臨床癥狀多麽復雜,治療只需從養陰液、清火入手。特制定“加味阿膠湯”作為本病的專方,並以此作為疾病各階段的加減依據。
知道如何傳播變化,防患於未然。
魯常說:“眼科醫生‘病前工作’尤為重要。”他認為“預防疾病”有兩層含義:壹是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預防並發癥或並發癥的發生。大多數危重眼病的發生都有壹個由輕到重的逐漸發展過程。醫生如果能觀察力敏銳,提前采取措施是有積極意義的。
陸指出,對於眼底出血,雖然原則上采用清熱止血的方法,但要掌握好分寸:清熱不宜過涼;止血不抑氣。寒氣過盛,氣滯易致血瘀。陸老師的處方有令人滿意的效果。盡管如此,魯主張預防為主。對於視神經炎、小兒腦膜炎、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的治療,無論視神經萎縮與否,魯的方藥通常都是輔以壹些治療視神經萎縮的藥物。壹般來說,治療原發病是為了預防並發癥,但他認為原發病和並發癥的關系是互動的,治療並發癥也有利於促進原發病的恢復。而且很多並發癥都沒有明顯的征兆,有的壹旦發現已經很嚴重,很難搶救,所以早用藥確實是經驗。
辨證論治經驗
陸治療多種眼內炎有獨到之處,主要是對每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清楚,治療有針對性。
陸認為,眼內病的致病因素多由五臟功能失調引起,可由壹個器官單獨引起,也可由幾個器官同病引起,其中脾腎最為重要。這是因為脾胃是後天的,腎是先天的。
陸常用的調脾原則有:健脾益氣,健脾祛濕,健脾化痰,健脾生津,健脾養血,健脾養心,平肝,健脾補腎,健脾散火。這些原理來自於內科,尤其是東原學說。在使用它們時,我們不應該完全照搬內科理論。我們不能認為健脾就是“刺激食欲”或者“健脾”。眼科的“健脾”要重點講“動”字,就是促進脾的運化功能。所謂“健脾即運脾”,就是這個意思。健脾藥,白術6克,白術6克,茯苓12克,壹起用。劑量小,意在鍛煉脾氣。如果用量過大,會有氣滯的弊端。如果患者確實脾氣虛弱,可以加腎氣,但魯壹定要在柴胡、升麻、牡荊、葛根中加壹兩味藥,二是舉而沈之,使脾氣升至目。為了加強行氣的順氣作用,常加入少許當歸、川芎。對於青光眼等局部組織水腫的疾病,除加澤瀉、豬苓、楮實子等藥物外。、陳皮、桂枝等藥物常被用來促進水液循環。對於Kp和視網膜滲出物,可以加壹點祛痰藥。對於晚期疾病,由於久病入腎,調理的方向主要轉移到腎。
除了外眼障的經驗,《內經》說:“瞳目黑者用於陰,目白脈紅者用於陽”。陸認為,在眼外白內障的早期,紅眼是常見的,所以多由火引起。其實其他的外眼疾病,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麥粒腫、鞏膜炎等,都屬於結膜充血的範疇。因為這種病是火邪侵襲,治療不是離不開寒涼清熱,而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清病。要參照《傷寒論》和《傷寒論》認真分析病情的進退,制定周密的治療方案,真正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陸認為,壹般火邪以風邪攻目,可能是由於目屬上竅,內擾所致。患病後期,由於邪熱消散陰液,可能出現陰不足的現象,氣血有害者可能出現氣虛和血絡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