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昌帝君有多重要

文昌帝君有多重要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

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

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

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①,

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堊子,或張惡子。《華陽國誌》卷二載:“梓潼縣,郡治,

有善板祠,壹名惡子。”②民間盛傳梓潼神張惡子顯靈的神異故事。《太平寰宇記》卷

八十四劍州梓潼縣條引《郡國誌》載:“惡子昔至長安見姚萇,謂曰:‘劫後九年,君

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當見尋’。”③《十六國春秋輯補·後秦錄》載:前秦建

元十二年(376),姚萇至梓潼七曲山,“見壹神人謂之曰:‘君早還秦,秦無主,其在

君乎?’萇請其姓氏,曰:‘張惡子也’,言訖不見。至據秦稱帝,即其地立張相公廟

祀之”。④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途經七曲山,有感張亞子抗擊前秦之英烈,遂隆重

祭祀,並追封為左丞相。據傳唐玄宗駐蹕七曲山時,曾夢見張亞子顯靈,言玄宗不久將

當太上皇。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臺”遺跡。唐廣明二年(881),僖宗避黃巢起

義入蜀,行至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解佩劍贈神。梓潼神張

亞子因唐帝王的崇拜,聲名遠播,逐漸由地方神成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

北宋鹹平三年(1000),益州都虞侯王均起事,官軍進討,“忽有人登梯沖,指賊

大呼曰:‘梓潼神遣我來,九月二十日城陷,爾輩悉當夷滅!’賊射之,倏不見。及期,

果克城”。⑤宋真宗遂敕封張亞子為英顯武烈王,並為之修葺祠宇。南宋時期,由於兵

連禍結,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趙構於紹興十年(1140),敕大修梓潼神廟,敕封廟

額為靈應祠。光宗追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理宗追封張亞子為神文聖武孝德

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

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二為壹,稱文昌帝君。

宋代還盛傳梓潼神顯靈佑庇士人中舉之靈異故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載:

“李知幾少時,祈夢於梓潼神。是夕,夢至成都天寧觀,有道士指織女支機石曰:‘以

是為名字,則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幾,是舉過省。”⑥宋蔡絳《鐵圍山叢談》

卷四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

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壹失者。”

⑦自是民間奉祀益盛。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四載:“梓潼帝君,在吳山承天觀,

此蜀中神,專掌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封玉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聖王。”

⑧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封梓潼神為“輔元開

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奉祀更盛。虞集《廣州路右文成化廟記》謂“縉紳大夫士多信

禮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⑨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老君音誦戒經》即有“當簡

擇種民,錄名文昌宮中”AB之說。至元明時,道士利用民間信仰文昌帝君之習俗,降筆

作《清河內傳》《梓潼帝君化書》等,以敘文昌帝君神跡;謂其本吳會間人,生於周初,

後七十三化,累為士大夫,西晉末降生蜀地,姓張名亞,字霈夫,並稱玉皇大帝命其掌

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等。AC《道藏輯要》又收有清代崇德弟子纂述的《文昌帝君本傳》,

謂文昌帝君姓張諱善勛,稱其靈異甚著,凡禳災祛沴,禱雨祈嗣,有感必通,能鎮伏妖

魔,疫癘鬼神。謂帝君為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文武醫蔔、士農工賈,凡壹民壹物之枯

榮貴賤,皆隸文昌帝君之造化。謂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宮,常降乩直書,現夢隱示,

可分身應化,救劫保生。等等。AD《道藏》和《道藏輯要》中以文昌降筆的經典頗多,

其中流行最廣的是宋元時所出的《文昌帝君陰騭文》,該書宣稱:

文昌帝君“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其訓於人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

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AE此為道教三大勸善書之壹,舊時對民間影響頗大。

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文昌閣。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之文昌宮,頗

具規模,至今猶存。臺灣省現亦存文昌帝君廟二十九座。道教以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誕

辰,舊時各地土人皆於是日舉行文昌會,相沿成俗。

註:

① 《梓潼縣文史資料》第8集:《張亞子為何被追封成文昌帝君》

② 《華陽國誌校註》第145頁,巴蜀書社,1984年

③ 《太平寰宇記》第1冊643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④ 《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第6冊379頁,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⑤ 《文獻通考》上冊第823頁,中華書局,1986年

⑥ 《老學庵筆記》第18頁,中華書局,1979年

⑦ 《筆記小說大觀》第6編第2冊664頁,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⑧ 《夢粱錄》第131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⑨ 《十駕齋養新錄》第458頁,上海書店,1983年

ABAC 《道藏》第18冊211頁,第3冊286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

社聯合出版,1988年

ADAE 《道藏輯要》星集七,清光緒三十年,成都二仙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