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皇家園林的作用
從公元前11世紀在周文王修建的“苗嶺”到19年底慈禧太後重建清漪園為頤和園,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幾乎每個朝代都修建過宮殿。壹般建在首都,毗鄰皇宮,相當於私家宅園,稱為大內禦花園;大多建在風景優美、環境幽靜的郊區地方,壹般與離宮或行宮結合,分別稱為離宮和行宮。皇宮禦花園是供皇帝偶爾休閑或短期居住用的,而皇宮禦花園作為皇帝長期居住和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相當於壹個與大內相連的政治中心。
【編輯此段】皇家園林的各個歷史時期和代表作。
殷商時期——甲骨文中的歌
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殷商時期(公元前16 ~公元前11世紀)的甲骨文中,發現了關於禦花園“雍”的論述。據此,專家推測中國的皇家園林始於商朝。據周代《李周》史料記載,皇家園林是以洞穴的形式出現的,即在壹定的自然環境內,飼養動物,種植樹木,挖掘池塘,搭建平臺,供皇家狩獵、娛樂、教化和生產。當時著名的皇家園林是周文王的“陵口”,以自然花草樹木為主,鳥獸成群,並建有水池,供帝王貴族享受狩獵之樂。事實上,這是壹個狩獵公園。
秦漢——阿房宮和上林苑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 ~220年),皇家園林是當時造園活動的主流。此時皇家園林以山水宮殿的形式出現,即皇家離別廳與自然景觀環境相結合,其範圍為方圓數百裏。秦始皇在陜西渭南所建的辛宮、阿房宮,不僅按天象排列,而且“密山跨谷,道歸各”,並在山頂建有壹闕,以樊川為宮中水池,雄偉壯觀。秦始皇幾次派人到蓬萊、方丈、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尋求長生不老藥。他把蓬萊山建在自己蘭池宮的水池裏,表達對仙境的向往。
漢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礎上,建造了壹座規模宏大、功能多樣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上林花園覆蓋了長安城東、南、西的廣大區域。關中八河穿境而過,宮殿園林300余處,是中國皇家園林建設的第壹個高潮。這裏不僅有皇家住宅、欣賞自然美景的地方,還有動物園、植物園、狩獵區,甚至還有賽馬和賽狗的地方。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建在上林苑張健宮的太液池內。從此,中國皇家園林“壹池三山”的做法壹直延續到清代。但它的規模雖然極其宏大,卻相對粗糙,寺廟、梯田的景色也只是簡單羅列,沒有結合山川布局。此時,皇家園林還處於發展和形成的初級階段。
從魏晉南北朝到明代——皇家園林的積累與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皇家園林的發展處於壹個轉折點。此時戰亂頻仍,文人談玩世不恭,崇尚隱逸,寄情山水,滲透著這個時代的審美。皇家園林雖然在規模上不如秦漢時期的山水宮殿,但在內容上有所繼承和發展,規定更加嚴格,呈現出壹種人工營造與自然山水之美相結合的風貌,標誌著皇家園林得到了升華。如北齊高緯修建的仙都園,堆土山象征五嶽,建“窮童村”“交易街”,體驗民俗生活。
隋唐時期(581 ~907)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皇家園林的發展也進入了壹個鼎盛時期。皇家園林趨於華麗精致,註重建築美和自然美的統壹。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園都是皇家園林,園林建築巧妙,建築結構精美,動植物種類繁多。洛陽的西苑和歷山的華清宮就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品。
到了宋代(960 ~1279),統治階級沈溺於音樂和音響的繁榮。北宋的東京,南宋的臨安,金代的中都,都修建了許多皇家園林,規模遠不及唐朝,但藝術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卻更高。皇家園林的發展又達到了壹個高潮,那就是根月,位於北宋首都東京。宋徽宗建造的艮嶽是在平地上用大型人造假山模仿中國山川的美麗範例,也是寫意山水園林的傑作。此時假山的材料和建造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晉代(1115 ~ 1234)修建了西苑、童淵、太爺池、南苑、廣樂園、方圓、北苑等皇家園林,並修建了禁園,其中最大的是萬寧宮,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公園。此外,在郊區還建有玉泉山的蓮花廳、香山的宮殿、櫻桃溝的賞花臺、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潭柘寺和玉淵潭的釣魚臺。“燕京八景”說起源於晉代。
元明時期(1271 ~1644),皇家造園活動處於相對停滯的局面。除了元代皇宮“太爺池”,明代擴建為西園外,再無其他建築。其中以元代的萬歲山(今景山)和太爺池(北海)為中心發展起來。當時太液池向南擴展,成為北海、中國海、南海連貫的水域,三海沿岸及池中島上建有廟宇,統稱西苑。宮內有後宮花園(現故宮禦花園)、東園、西園、北果園、南園、玉璽宮等。宮外,郊區有狩獵場、南海子、上林苑、居延臺。此外,明朝還修建了大量的壇園,如瓦丘壇(今天壇)、方澤壇(今地壇)、日壇、月壇、仙農壇、社壇等。寺廟園林也變得流行起來。
清代——皇家園林的成熟與精湛
清代(1616 ~ 1911)時期,皇家園林建設走向成熟,高潮奠定於康熙,完成於乾隆。由於清朝定都北京,完全沿用明朝的宮殿,所以皇家建設的重點自然轉向了園林。當時從海澱鎮到香山,* * *分布了90多座皇家園林,有靜宜園、景明園、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長春園、西園、惜春園、景春園、舒春園、何明園、朗潤園、姬子園,綿延20多裏,蔚為壯觀。此外,北京城外還有許多皇家園林。其中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北海最為著名。
頤和園,壹座北有山,南有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園林,模仿了西南西湖、雞場園、蘇州水鄉的特色,以大量的建築及其主軸線控制整個園林,突出了“稱王天下”的意誌。北海是繼承“壹池三山”的傳統發展起來的。北海的瓊花島是蓬萊的翻版,所以晨霧中的瓊花島往往給人仙境的感覺。
避暑山莊是建立在自然美景的基礎上的。所以整個別墅的風格都是素雅的,沒有華麗的色彩。其中,十余組山地園林建築是因山造房的典範。圓明園是多層景觀結構,在平地上集合皇家園林,利用豐富的水源挖池堆山。此外,在中國造園史上,圓明園還首次引進了西方造園藝術和技術。
皇家園林的蓬勃發展取決於兩個因素。壹方面,此時的封建帝王們完全接受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審美趣味和造園理論,與主流文化有些割裂。在清代,有些皇帝不僅常年在花園或宮殿裏打理朝政,甚至還美其名曰“避噪聽政”。另壹方面,皇家園林追求宏大氣派和皇權,導致了“園中園”的刻板模式。在皇家園林的所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景點中,必然有對江南壹些袖珍園林的模仿,有對佛道寺廟的包容。同時,由於整體氣勢宏大,勢必要求壹些體量巨大、建築復雜的單體建築的布置,往往將壹個相對清晰的軸線關系或若幹個主次分明的軸線關系帶入到原有的強調依山就勢、別出心裁的造園管理方式中,使皇家園林有別於私家園林。
[編輯本段]皇家園林的特點
1.大規模
皇帝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權和經濟上的雄厚財力,占用大片土地建造園林供自己享用,因此其規模遠非私家園林可比。中國最早的皇家園林陵居距方圓35公裏,秦漢上林苑,寬150公裏。隋朝洛陽西苑,壹周100公裏,四面環海,壹周5公裏。唐代長安宮城北面的禁園,南北16.5km,東西13.5km。北宋惠宗時期的東京根月,是在人造山系——萬歲山的基礎上重建的,是“繞山十余裏”,俯瞰北方,有“浪長十余裏”的京龍河。元代大都市西禦園宇泰池“寬五六裏,海中加飛橋,起於瀛洲殿,圍石城”。在此基礎上,明代擴展到南海、北海和中國海。建於清代的避暑山莊周長10公裏,其中湖光山色564公頃。圓明園占地200多公頃,長春、萬春二園占地150多公頃。最晚建成的頤和園占地約287公頃。顯然,皇家園林的規模是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所無法企及的。而且它的規模基本上和歷史的向後延續成反比。皇家園林的數量和規模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壹個朝代國力的興衰。
2.自由選擇園址
皇家園林不僅可以圍合原有的山川湖泊,如清代的避暑山莊,而且西北的山是自然山,東南的湖景是由自然湖泊改造而成。也可以疊加切割,就像自然的山川湖海壹樣,比如宋代的艮嶽,清代的清漪園(北方山景是人工疊加的)。簡而言之,任何皇室喜歡的區域都可以建造成皇家花園。
3.華麗的建築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是“五步到壹樓,十步到壹亭”,漢代的未央宮是“宮亭復修,日盛”。到了清代,園林中建築的數量和種類都有所增加。皇室手中雄厚的財力,增加了花園中建築的重量,突出了建築的形式美。作為體現皇家風格的最重要手段,園林建築的美學價值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其色彩而言,金碧輝煌,充分體現了濃郁的華麗和高貴的宮廷色彩。
4.皇權的強烈象征意義
在古代,所有與皇帝直接相關的宮殿、寺廟和陵墓,都是用它們的布局和形象來體現皇權至上的觀念。作為重要的建築之壹,皇家園林也不例外。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皇權的擴張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在當時修建的皇家園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皇權的象征意義比以前更加廣泛和復雜。比如圓明園後湖九島象征龔宇九州;東方福海象征東海;西北角以全園最高的土山——紫碧山房象征昆侖山,全園布局象征國家版圖,從而表達“遍天下,是王之地”的皇權寓意。
5.充分吸收江南園林的詩意。
北方園林仿江南,早在明朝中葉就已經出現。在北京西北郊的海澱鎮壹帶,湖泊泉水眾多,官僚貴族在此買地造園,很多都有意識地模仿江南水鄉的園林風格。這種趨勢自然影響了皇家園藝。康熙年間,江南著名的園藝師張然受命為西園的瀛臺和景明園修建假山。後來他和江南畫家葉濤主持長春園的規劃設計,江南造園技藝開始傳入皇家園林。但正是在乾隆時期,乾隆在位60余年,六下江南。由於他的《羨江南》作為皇家造園的參照物,促成了康熙以來皇家造園模仿江南的高潮。他們融合了南北、皇家和民間的造園藝術,使他們的造園技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概觀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壹種載體,它不僅客觀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工程技術水平,而且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人的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演變,蘊含著儒、釋、道等哲學或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它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而且與西方園林藝術相比,突出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和熱愛。1990中國風景名勝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1994以來,中國承德避暑山莊、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留園、環秀山莊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這進壹步說明中國傳統園林具有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和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在世界文化林中獨樹壹幟,歷史悠久。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西王母居住的瑤池和黃帝居住的空中花園都被描述為美麗的花園。青山綠水,這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生活環境。根據中國古代的記載,在中國奴隸制的殷周後期,方圓就出現了長達數十裏的皇家園林——園林,這是中國傳統園林的雛形。秦漢時期,通過在自然景觀環境中布置大量寺廟,形成了壹座氣勢更加宏偉、面積達數百裏的山水宮殿。魏晉時期,怯懦、佛道思想導致了園林式的寺廟——廟園的出現。此時,樸素的山水詩和山水畫促進了文人園林的發展。唐宋時期,山水詩和山水畫的水平達到頂峰,於是寫意山水園應運而生。明清時期,寫意山水園的發展達到高潮,造園藝術更加成熟和完善。此時,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園中追求更真實的生活體驗,寄托更多的審美情懷和社會理念。這使得中國園林具有強烈的象征特征。這種象征性特征首先表現在園林和園林中景點的命名上。中國園林的名字與主人的名字沒有直接關系,更多的是與主人的人格理想有關。北京頤和園的前身叫清園。1886年重建後,西太後自理,改現名。曾經聽政的女王,希望天下太平,希望自己能夠“養命”。無錫吉昌花園的名字表達了它的主人想要自由地生活。中國的“大觀樓”、“大觀園”不止壹個,他的文學作品裏也有,說明這裏視野開闊,景色優美,到這裏遊覽和生活的人,都應該是心胸開闊,富有哲理的。據史料記載,漢代著名皇家園林上林苑有壹座園林叫“博望園”,意為登高望遠,親近自然,能滋養升華人的精神。據專家考證,早在6世紀,中國的傳統園林藝術就傳到了韓國和日本,並在那裏生根、開花、結果。18世紀,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傳到歐洲,對當時流行的、正規的英法園林產生了很大影響。壹時間,模仿中國的自然園林在歐洲成為壹種時尚。同時邀請歐洲畫家和傳教士在中國圓明園創作了壹批具有洛可可風格和中國民族文化的西式建築,開啟了中西園林的合作。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雖是人為,卻是自然。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壹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具體來說,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園林是按照以下原則建造的:
1,風景園林。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對自然有著特殊的親切感,尤其是山水環繞的生活環境。在風水理論中,山和水被認為是陰陽的結合體。孔子曾指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而將景觀與人文特色結合起來。中國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背景對中國造園產生了重要影響。難怪中國人那麽熱衷於在自然景觀中建造園林,或者在城市園林中框定自然景觀。
2.模擬壹個仙境。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派人到蓬萊,方丈和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幾次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藥,但都失敗了。因此,他在自己的蘭池宮中建造了蓬萊山,模仿仙境,以表達自己對永生的強烈渴望。漢武帝繼承並發揚了這壹傳統。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建於上林苑張健宮人池。從此開創了壹池三山的傳統。
3.移天縮地。中國傳統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在有限的空間裏表達無限的內涵。在宋代,宋徽宗的梁月曾被譽為全世界的美女,最好是藏古藏今。而清代圓明園中的九州清,則將中國的版圖濃縮為壹個小的景觀單元,以體現“天下無地”的思想。明代園藝師溫震亨也強調“壹峰太美不可追捧,壹勺是江湖萬裏”的造園思想。
4、詩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詩和山水畫深刻地表達了人們對山水的眷戀之情,追求超脫,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因此,山水詩和山水畫的意境成為中國傳統園林創作的目標之壹。東晉文人謝靈運在其莊園建設中追求的是:“四山環繞,溪流交叉,水、石、林、竹之美,巖之美,俊逸閑樂”,而唐代詩人白居易則致力於“望山、聽泉、聽竹樹、聽大理石”的意境。在園林中,這種詩意尤其表現在門檻兒與額頭相聯或雕石的方式上,起到點睛的作用。書法藝術也與園林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園林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5.獨特的形式。中國傳統園林的布局看似不強調明顯的對稱軸關系,實則表現出精致的平衡意識和強烈的整體混亂感。中國傳統園林不同於外國園林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整體形態不同。在這個自然園林中,通過模仿自然山形的水勢、永恒奇特的建築造型和結構、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蜿蜒曲折的園路,形成了壹系列意想不到的交織著人們情感和夢想的園林空間。
6.出色的園藝技術。在中國古代造園者的造園活動中,首要的工作是看景觀,即結合風水理論分析園址內外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構思,所謂立意,決定了要表達的主題和內容,因為情境而成為場景。接下來就是運用愛惜景觀、阻隔景觀、面對景觀、框定景觀的方法,合理安排和組織造園四要素的空間順序,最後仔細推敲細節。這時,景觀設計師要巧妙地處理壹系列具體問題,如山體形狀、走向、坡度、凸凹的變化,主峰和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狀和組合,島堤和橋梁的使用,建築單體和群體的造型和組合,園林植物的種類和種植方式,園路的走向和材料等等。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風景園林師除了圖紙設計,更多的時間是在施工現場指導施工,從而保證了設計意圖的實現,便於即興發揮。中國季承,明代造園大師(1582-?)有壹本書《園冶》,精辟地論述了中國傳統園林的重要造園手法。這是中國第壹部園藝專著,具有跨時代、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中國傳統園林的美感是多樣的、多層次的。比如把整個公園分成幾個景點,各有特色,相互聯系。往往通過漏窗、門道、竹林、假山等手段,維持壹種斷斷續續的關系,成為互相借景,為遊覽過程中的景點轉換做鋪墊。在各個景點裏,常常擺放著幾盆盆景和花壇,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見證著世界的蒼涼,見證著生命的堅韌。當然,好的園林會有好的名字;壹定有幾副代代相傳的絕美對聯。懦夫學者向來講究“小言大義”,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長,取之不竭。例如,在蘇州王石園林中,所謂的“網石”是漁夫的別稱,而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漁夫既有隱居山林的含義,也有傑出政治家的含義。生活在壹起,對風景的抒情,讓眼前的風景和心中的感受融為壹體,花園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