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電視上看到央視放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在選題的導向上和大部分紀錄片類似,講的是最平常的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影片聚焦的是故宮的壹群文物修復工作者,他們和我們壹樣,是千千萬萬個職業中普通的壹個階層;他們和我們不壹樣,是頂尖的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妙手回春。最震撼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修復者的工匠精神。修復師在這裏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覺完全不壹樣。宮門層層疊疊,阻隔了外界的喧囂。修復者說可以在文物修復中與古人對話,看看上次修復這件文物的工匠的故事和人品。文物修復講究修舊如舊。受損的文物需要工匠的壹雙巧手來拼接修復,耐心和藝術想象力缺壹不可。在當今浮躁的社會,對自己的作品壹絲不茍,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文物的本來面貌,工匠精神顯得尤為珍貴。
我查了壹下資料,發現《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後反響非常好,大家的評分也很高,主要來自紀錄片中的每壹位匠人。他們的工藝精湛,生活簡樸,受到我們的欽佩和尊敬。近年來,政府和很多企業都在倡導人們培養這種精神,那麽什麽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的培養對我們有什麽好處?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自己產品壹絲不茍的態度,是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精神理念。總結起來,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質量精神,顧客至上的服務精神。這既體現了對產品制作精細、精準的理念和追求,也體現了不斷吸收最前沿技術、創造新成就的目標。
“工匠精神”壹詞源於聶盛喆,他正是從這種精神中培養出了壹流的木匠。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就業、用人觀念都會發生變化,“工匠精神”將成為壹種普遍的追求。除了“工匠”,還會湧現出更多的“學者”。說到“工匠精神”,我們在古代首先想到的是木匠魯班,他生活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出生在幾代工匠的家庭。魯班從小參加了許多土木工程工作,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譽為木匠的創始人。木匠用的手工工具,如鉆、刨、鏟、尺和畫線用的墨鬥,據說是魯班發明的,魯班的名字已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不僅是魯班大師,還有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廚師為梁宰牛。他的手接觸的地方,他的肩膀倚靠的地方,他的腳踩踏的地方,他的膝蓋休息的地方,他們格格作響;飼料中沒有不和諧。中國古代的工匠很有獨創性。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投入,對使用者的關愛,連同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傾註到壹雙巧手上,成就了壹代又壹代的能工巧匠。
現代的“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指那些技藝精湛的大師,還要求企業像壹個工匠壹樣,對自己的產品進行琢磨,精益求精,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業要追求科技創新和進步。如果說企業是壹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那麽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主體的企業就是民族復興的動力之源,國家財富增加的源泉。
對於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做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產品並不容易,這就要求公司在掌控核心技術的同時,不僅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產品,還要得到眾多用戶的肯定,真誠服務大眾。中國有越來越多被稱為大國工匠的公司。代表企業之壹是華為,受到國產好機啟發的華為正在努力研發高性能手機。雖然他們已經走出國門,甚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壹席之地,但他們依然可以靜下心來,努力發展“華為榮耀”。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就是工匠精神嗎?正是因為華為的工藝,才會在國際市場上得到肯定。
當今世界,浮躁之風逐漸擡頭,嚴重影響了我們工匠精神的培養。很多企業急功近利,往往追求“短、平、快”帶來的眼前利益,無形中實現了圈錢、殺壹個產品、出新產品再圈錢的不良循環。但是如果他們不能靜下心來做R&D,他們將永遠不會達到更高的水平。他們只能這樣“茍且偷生”,遲早會被那些真正有實力的公司淘汰。在這裏,我們不難發現,擁有工匠精神是多麽重要。它就像壹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成功之路。那些走錯路,想省事的人,以為自己走了捷徑,但只要壹不小心,就會從這條路上掉下萬丈深淵。
作為壹名中學生,學習中的工匠精神對我們來說是壹種磨煉和考驗。壹定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為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當我們也有工匠精神的時候,我相信我們的成績會更好,我們的未來會更光明。
?李浩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