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誰知道關於耳環的情況?從古代到現代,耳環都有些誰麼變化?如果還有關於美人與耳環的詩詞更好!謝謝!

有誰知道關於耳環的情況?從古代到現代,耳環都有些誰麼變化?如果還有關於美人與耳環的詩詞更好!謝謝!

耳環又稱耳墜,是戴在耳朵的飾品,古代又稱珥、珰。大部分耳環都是金屬的,有些可能是石頭、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耳環可以由金屬、塑膠、玻璃、寶石等物料制成。有些是圈狀的,有些是垂吊式的,有些是顆粒狀。

垂吊式耳環耳環在世界上許多古今地方與文化中都會找到。在很多文化中,有給剛出生的女孩子穿耳的習慣,這種習俗備受爭議,因為穿耳並非嬰孩的意願。

耳環,用金屬或玉石制成的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佩戴在耳垂上的耳飾。造型豐富,佩戴主要以婦女為主,個別男子也有佩戴。佩戴的方式通常有3 種:穿掛於耳孔;以簧片夾住耳垂;或以螺絲釘固定。壹般用金銀制成,也有鑲嵌珠玉或懸掛珠玉鑲成的墜飾。現代還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飾,壹般與服裝相配套。耳環在壹定程度上可顯示出某種風俗、信仰、地位、財富等。

佩帶緣由:佩戴耳環、耳環的由來,說法各異。有人認為它最早源於北方民族用於禦寒防風的金屬耳套,但比較可信的有兩種說法,第壹種認為耳環、耳環的出現,是人們對美的追求所產生的;另壹種說法是,耳環、耳環最初是用於醫療治病的目的而出現的。第壹種說法很好理解,不言而喻;第二種說法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講,也有壹定道理,因為佩戴耳環、耳環的耳垂的部位,恰是眼部的穴位。由此可知,佩戴耳環、耳環,對保護視力、防治眼病,特別是預防和治療近視,是有壹定輔助作用的。

古籍記載見於《石氏星經》,《石氏星經》後來失傳,現存日本書書籍《巫女、誠心之受繼者》篇章中有詳細記載:旺夫,需四象之氣有利於丈夫,古代有口訣稱“朱雀玄武順陰陽”如旺夫需要帶橘子石手鏈這樣可以做到順和陰陽,之後要按照丈夫的生日在結印冊上添加結印古代稱作是“青龍白虎避不祥”農歷3到5月出生的需添加“羽心,竹內古河,夕城”3個結印。農歷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青竹丹楓,雲月舞鶴,扶桑傘幡”3個結印。農歷9到11月生的需添加“音無響子,雲松,五音分金”3個結印。農歷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竹雀,刳舟剡楫,赑屃”3個結印。古代人認為這樣砂中金命可以化解丈夫的災禍。 耳環配合藍絨晶可以旺事業:唐代李鳳《天文要錄》記載:旺事業財運要女士需要帶紫冰銀鑲嵌藍絨晶項墜,男士需要帶紅竹石飾品。之後需要請陰陽道師傅用“影子石,蜜蠟石,赤鱬鱗,玫瑰金,法體鹽”制作成石碑護身符放在身邊,並按照農歷生日在結印冊上添加結印:農歷3到5月出生的需添“木靈禦幣,千帆團扇,赑屃”3個結印。農歷6到8月出生需添加“扶桑傘幡,八重冰梅,百目靜”3個結印。農歷9到11月出生需添加“青竹丹楓,夕城,羽心”3個結印。農歷12到2月出生需添加“五音分金,羽心,刳舟剡楫”3個結印。飾品與石碑護身符和結印冊三個組成的民俗風水中的“三才風水局”這樣組合可以旺事業財運,缺壹不可

“耳環”的由來已久。自古至今,從占蔔守護到趨病除邪,從追求睿智到追逐時尚,從控'制卑賤奴'隸到新潮女性又到時尚男性,耳環歷盡亙古,跨越時空,不斷地發出永'恒的熠熠光'芒。“耳環的來歷”,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佩戴耳環與古老的迷'信有關,傳說中的魔'鬼和其他妖靈總想進'入人'體,強占人'體,因此人'體上所有可能進出的孔竅都必須特別守護。而耳環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運符。2、在中'國古代,穿耳戴環曾經是“卑賤者”的標誌。明代《留青日劄》壹書中說: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原來穿耳的最初意義,並不在於裝飾,而是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壹種風俗,因為有些婦女過於活躍,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紮上壹孔,並懸掛上耳珠,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後來逐漸也變成了漢'族人的禮俗。但那個時候的女子對穿耳之舉,並不像今天婦女那麽熱衷,而是處於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時期,由於禮教思想的擡頭,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壹般的婦女,就連皇後、嬪妃也不例外。時間壹長,穿耳戴環便形成了風氣。 3、在'世界上有些部落中,長耳'垂是美麗的象征。女孩自幼開始穿耳洞,隨著年齡的增長,帶越來越沈的耳環。使耳'垂愈拉愈長。如果耳'垂因承受不了長時期的沈重負擔而不幸斷裂,她的壹切美也跟著頓時破碎。對於男人來說,耳朵是智慧的中心,聰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沈重的耳環會把耳'垂往下拉使它變得更長,相對的人也變得更睿智。4、最初帶耳環的男人是水手們。他們相信穿耳洞能保護他們不至於溺水。之後戴耳環的男性不只是水手了,因為男性戴耳環被認為是同'性戀的標誌,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暗語,如左耳戴耳環代'表同'性戀,右耳戴耳環則是雙性戀等等。隨著搖滾歌手的大受歡迎,男性戴耳環已完全喪'失性方面的意義,但大多數仍是社'會底層的男人,或是在耳洞上掛起安全刀片、電燈泡等等,“耳飾不驚人死不休”的新潮人。 5、而現在,上流社'會也逐漸接受了男人戴耳環,如超級的職業運'動員們在簽訂高薪合約時,也會公開地在耳'垂上點綴壹顆亮晶晶的鉆石。這似乎證實,男性有權像女性壹樣費盡心思裝扮自己。

釘狀耳環:最流行,最普遍的壹種。耳環的針穿過耳洞,在耳背用托固定。壹般穿耳的時候,用的都是釘狀耳環。

兩粒釘狀耳環懸垂式耳環:在耳珠垂下來,通常還有壹串珠寶作點綴。長度不壹,有些只有耳珠下2厘米,有些卻可以長至肩膀。較長的懸垂式耳環,通常在較隆重的場合使用。

圈狀耳環:壹個360度的大圈,在中間開壹個口,穿過耳洞。在中國古代有壹種以有缺口玉環制成的圈狀耳環,稱為玉玦,有學者認為佩戴玉玦需要穿很大的耳洞,亦有學者認為這是夾式的。

懸掛式耳環:不用釘耳洞的設計,只掛在耳背上。這種懸掛式耳環也愈來愈流行。

夾狀耳環及磁石耳環:為方便沒有穿耳孔的人,部分圓環形耳環會設計成夾狀,夾著耳珠。顆粒狀或釘狀的耳環壹般無法設計成夾形,因此需要利用磁石的特性來夾著耳珠。磁石耳環分別為外方壹顆連有磁鐵的耳環,及內方壹塊帶有相反磁性的迷妳磁鐵,兩塊磁鐵將耳珠牢牢夾著。

古時候,人們講究“耳大如輪,眼大有神”,註重以貌取人,認為耳垂小了是沒有福氣的象征。

魏晉南北朝時,除北方少數民族仍舊佩掛耳墜以外,漢族婦女也開始佩戴,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縣華塔遺址出土的壹對,上部用金條作成圓環,下部為金絲編成圓柱,在圓柱的兩端掛有五個綴有寶石的圓形金片,中間又掛著五個小球,在圓柱的下部,還連綴著六根金質鏈索,鏈索下端各垂壹個金質的尖形錘飾,整件器物重16.6克,長9厘米左右。唐代婦女幾乎都不戴耳墜,那是因為不尚穿耳的緣故。宋代婦女喜戴耳環,不喜戴耳墜。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所見甚少。 

明代婦女既戴耳環,也戴耳墜。《天水冰山錄》中就記載有多種耳墜:如"金累絲燈籠耳墜"、"金玉壽字耳墜"、"金廂貓睛耳墜"、"金摺絲樓閣耳墜"、"金寶琵琶耳墜"等。《金瓶梅詞話》也敘及不少耳墜名稱,只是將耳墜稱之為"墜子",或稱"墜兒,'。如"金墜兒"、"金燈籠墜子"、"金鑲紫瑛墜子"、"玲瓏墜兒"、"金鑲假青石頭墜子"、"寶石墜子"、"銀鑲墜兒"等等。不僅質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異,反映了當時首飾制作工藝的進步。 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後墓所出土者最為精美。其中有壹件玉兔耳墜,在金絲大圓環下綴以壹只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搗藥狀;在玉兔的腳下,還襯托著壹片以金鑲寶石制成的朵雲。這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傳說中"玉兔搗藥"的故事設計制作的,玉兔向被視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著皇後,以此作為皇後的耳飾是最貼切不過了。

清代婦女也有戴耳墜的風尚。考究者還註意耳墜與服裝色彩的搭配。富貴之家的婦女,往往擁有幾十付甚至數百付耳墜,根據季節的不同和場合的不同,選擇使用。替換方法十分簡便,壹般不用更換耳環,只要將耳墜連系在耳環上即可。 在滿族婦女中,還流行著壹個耳垂上懸掛三件墜飾的習俗,時謂"壹耳三鉗"。這是滿族婦女固有的裝飾習慣。乾隆時,壹些新派婦女受漢族影響,也開始佩戴"壹耳壹鉗",以至引起統治者的不滿,因為這樣壹來,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妝飾習俗了。乾隆皇帝還專為此事下過詔諭,他說:"旗婦壹耳帶三鉗,原系滿族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壹墜子,並相沿至於壹耳壹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由於朝廷的幹涉,這種現象才有了改變。我們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後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壹耳三鉗"的形象。進入民國以後,在東北滿族集居之地,仍保留著這壹風習。

近代婦女曾因反對舊的封建禮教而廢止過穿耳。為了使不穿耳的婦女也能用上耳飾,人們發明了壹種新的耳墜。這種耳墜的上部,不再做成圓環,而是用金屬加工成壹種弓型軋頭,軋頭上制有螺紋,佩戴時只要松開軋頭,套入耳垂,然後再將軋頭旋緊即可。這種耳墜實物有大量傳世。

元代耳環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後面的彎鉤和金代耳環幾乎完全壹樣,區別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瑪瑙、白玉或綠松石等制成各式花樣。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環就作這種樣式。陜西西安玉祥門外元墓出土的耳環也是如此,只是裝飾部分用白玉雕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環的連系,則用極細的金絲。

明代耳環,大多以金銀橫壓出花形,然後在花瓣或花葉部位鑲嵌各種寶石,有的還在花蕊中間鑲嵌上壹顆珍珠。甘肅蘭州上西圓明墓及上海肇嘉濱明墓出土的耳環,都是這種類型。在熱衷誦經念佛的婦女中,還出現將佛像裝飾在耳環上的情況。江蘇無錫江溪陶店橋明墓就出土這種耳環實物,其制以金制成托座,上綴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蓮花狀;在佛像的頂部,還鑲嵌著四顆珍珠。整件器物雖然不大,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態,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筆記小記中也往往有關於耳環的記載。如《天水冰山錄》記嚴蒿被籍沒的家產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環"、"金點翠珠寶耳環"、"純金方楞耳環"、"金廂四珠寶石古老錢耳環"、"金珠串樓臺人物耳環"、"金廂玉燈籠耳環"及"金累絲燈籠耳環"等,***幾十種。在《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等書中,也敘及不少耳環名目。其中有壹種"丁香耳環"就很有特色。丁香是壹種植物,它的果實很小,呈橢圓形。丁香耳環就是仿照其形狀制作而成,在明代,這種小巧玲瓏的耳環很受婦女歡迎。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喜歡戴這種耳環。只是所用質料不同,貴者用金銀珍寶,貧者以銅錫玉石。清代學者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壹書中,曾談及這種耳環:"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壹粒,或金銀壹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除耳環之外,古代婦女也用耳墜。耳墜是連屬於耳環之下的壹種飾物。它的上部即為耳環,下部懸掛著壹組墜飾,因形而得名,故稱"耳墜"。耳墜也來自於異族,本為男子所用,大約在晉六朝時傳入中原,也為漢族婦女所采用。

目前能見到的耳墜,以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壹件年代為早。墓主人髡發,面覆麻布,出土時兩耳均戴著耳環,其中左耳環下另用皮條系掛壹個銅質墜飾。據文物工作者分析,這是壹座東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相當於西周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耳墜實物,在內蒙古境內的阿魯柴登遺址以及準格爾旗西溝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魯柴登出土的壹對,上部為金絲彎成的圓型耳環,耳環下綴有墜飾,墜飾上部由兩頭包金的綠松石構成,下部則垂懸著壹組三角形金片;準格爾旗出土的壹對也很有特色:其圓環上有鈕,鈕下的墜飾為金絲盤繞而成的兩個圓錐體,其中壹件還串有寶石。

金耳墜(商代):這對金耳墜其壹長7.4厘米,寬6.6厘米,厚0.04厘米,重10克;其二長7.3厘米,寬5.5厘米,厚0.03厘米,重8克。耳墜呈扁平螺旋式,鉤為倒V字形,薄厚均勻,光滑平坦,錘擊成型(這是最原始的金屬成型方法,它充分利用黃金延展性強這壹特點,簡單地敲打成型,它不用模具,有別於產生於西方,後傳入我國的錘揲技法)。這種金耳墜在山西省石樓縣的後蘭家溝、桃花莊,永和縣的下辛角,陜西清澗縣的寺嫣村等地均有發現,這對耳墜於1982年陜西省淳化縣出土,從出土的其它文物看,均屬同壹文化類型,是鬼方文化特有的文物。說明鬼方部落或方國的活動,在商代晚期由陜北等地進入了關中地區,這對研究商、周方國及鬼方勢力在陜西的消長及雙方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金耳墜(戰國):長5厘米,***重17.3克,1979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西溝畔2號匈奴墓出土,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

螭龍紋玉耳墜(西漢):高6.5厘米,現藏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有金牌和玉墜兩部分組成,外側周邊包金,此器出土於準格爾匈奴墓。

男式耳墜(清):長形墜通長17厘米、環形墜周長10.5厘米。藏族男式耳墜的形狀,壹種是長形墜,壹種是環形墜。長形耳墜為前、後藏地區男子所佩戴,藏語稱為“索其”。環形耳墜則為西藏腹地男子常戴的耳飾。西藏地方政府俗官和文人戴耳墜,可以顯示自己的身份。

女式耳墜(清):通長17厘米、寬3.5厘米。這副女式耳飾,藏語稱為“埃果爾”,以天藍松石為主色,以黃金為骨架襯映,視覺效果相當強烈。耳飾上部以圓錐造型為主,下部飾花瓣蓓蕾。掛於耳前,即顯婦女之純真高貴,又襯托其貌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