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海內外學者關註的國家重大工程——清史編纂工程,正在國家有關部門和編纂委員會的組織領導下,以清史國史(包括港澳臺省學者)的力量,按照既定計劃緊張有序地進行。人們熱切期待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新版《清史》的出版。同時,編輯出版了壹大批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原始史料和壹批高水平的國內外清史研究著作,是支撐清史編纂主體工程(根據《清史新編》)的基礎工程。目前清史編纂和清史研究呈現如此繁榮的局面,是幾代清史研究者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結果,特別是得益於許多資深史家所作出的開拓性和基礎性貢獻。他們可能用自己精深精湛的學術研究成果,開創新的道路,為清史學科的發展奠定基礎;或者說,以其久負盛名的聲譽和影響力,推動清史編纂進入國家計劃,需要建立清史研究機構,組織培養研究隊伍,不懈努力,為清史編纂紮紮實實地提上日程積累條件。郭迎秋(1909 ~ 1985)是壹位“德才兼備”、“文武雙全”、“廉潔奉公”的高級領導幹部。少年時苦讀四書五經。他特別喜歡歷史。在私塾、高中和無錫國學院、師範學院讀書時,他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書籍,如《左傳》、《國語》、《史記》、《漢書》、《資同治鑒》。為以後進壹步學習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明清史方面造詣很深,代表作是《李定國年譜》。說起來,他研究過明清史,寫過《李定國年譜》。
早在1957-1963主政南京大學時,他就致力於明清史研究,孜孜不倦地收集資料,撰寫專著。同時,他還邀請了壹些著名的明清史專家組成《晚明史記》叢書編委會,親自牽頭制定選題和編輯整理《晚明史記》。雖然這件事因為各種原因中斷了。幾年來,該叢書的編校工作已經恢復,計劃編校70余種圖書,將陸續出版。此舉必將推動晚明史研究的資料建設,而他正是此事的首倡者和開拓者。1963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後,學校清史研究基礎紮實,人才豐富,具備進壹步開展清史研究的條件和潛力。此外,老壹輩中央領導人重視清史,多次建議編纂。郭應秋作為最早的中央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深知編纂清史的重大意義。在各種場合,他反復強調編寫清史的重要性。正如他在《清史編年史》序言中所言,“近年來,史家註意研究清史”,與清史有關的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這不僅是因為,高水平地編纂壹部完整充實的清史,填補前朝編纂史的空白,完成老壹輩革命家的遺願,是歷史科學家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更重要的是,大家對清史研究的意義以及清史研究與現實社會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郭應秋在世時,努力建設清史研究機構,關心和培養清史研究者,盡力為清史編纂創造各種條件,得到了回報。2002年,以著名歷史學家、清史專家戴毅為代表的眾多知名學者多次呼籲並向中央領導匯報,要求將清史編纂納入國家計劃,並最終獲得批準。清史編纂作為新世紀最大的學術文化工程,於2003年正式啟動,郭應秋等資深史家追求的夙願終於實現。戴毅先生說“郭應秋同誌堅持清史,對清史編纂貢獻良多”,可謂飲水思源,不忘前人的貢獻。歷史學家戴逸。1926出生於江蘇常熟。1946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歷史系。
2002年8月,國家啟動了清史編纂工作,這是新世紀的標誌性文化工程。這項龐大的工程預計需要10年才能完成,其負責人是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教授戴毅。“新世紀的清史編纂將有諸多創新:壹是具有世界視野,將清朝社會置於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進行比較,將吸收國外清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二是增加了過去沒有的目錄,這個比例占到了10卷之多。清朝社會的各種繪畫、圖像、地圖、照片都會收錄,比如康熙南巡、乾隆南巡、農織等。,再現當時的生活場景。尤其是到了清末,攝影技術已經傳入中國,這部清史將收藏20萬冊,將那個時代的“真實內容”呈現給讀者。第三,過去人們只寫官員,不寫平民。這壹次,我們應該充分反映這些人。”作風雷”將在這段清史中占有壹席之地。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傑出的建設者,中國的建築瑰寶,如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清陵、頤和園等都凝聚了他們的智慧。至於唱京劇的程長庚、譚鑫培等人,也會寫進清史。”
據悉,清史主體將多達92卷,約3000萬字。這個龐大的工程完成時,距離《明史二十四史》成書正好2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