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這麽熱天該怎麽辦 ?

這麽熱天該怎麽辦 ?

熱在三伏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漢書·郊祀誌註》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壹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壹天比壹天少了,氣溫卻壹天比壹天持續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入伏,人們已經體會到酷暑的悶熱了。據了解,今年的“三伏天”為40天,即頭伏、中伏、末伏,是壹年中最潮濕悶熱的40天。專家提醒,人們在“三伏天”除重點預防中暑外,還應順應自然,調和糾正體內陰陽平衡。此季養生重在養肺、腎,健脾,去除濕邪。

桑拿天巧防中暑和熱傷風

“三伏天”是壹年中最悶熱潮濕的時期,很容易使老年人、兒童和體質弱的人中暑。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保健科王鑄主任介紹,伏天裏空氣濕度大,人們出汗多,壹旦排汗不暢或者補水不足,都可能導致中暑。另外,雨水多,居住環境潮濕,可能的淋雨、趟水,室外室內溫度懸殊等原因使人們極易感冒,也就是常說的熱傷風,亦稱為暑瘟。氣象預報本周仍有陣雨降臨,更增加了空氣的濕度。應對桑拿天,居室應經常開窗通風,多運用空調的除濕功能,同時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出汗後勤換衣服,每天洗澡;避免淋雨和光腳趟水;多喝水,可以是淡鹽水。 詳細》

三伏天裏的“祛邪”事兒

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裏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後,這些病會反復發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三伏天養生,最重要的就是“祛邪”了。

天氣已經進行了數伏天。伏天有人稱之為——“桑拿天”。這樣的天氣常常使人感到悶熱,人們往往睡眠少,很多人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食欲差。這個時候如果吃生冷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天熱又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特別是老人、孩子和體弱多病的人,在高溫天氣更是容易受到傷害,更要合理膳食。

據醫學專家稱,這樣的數伏天氣容易帶來很多疾病的高發。而在我國中醫學上,有種說法叫“疰夏”,就是說,夏季炎熱潮濕,人體不能適應高溫的調節,容易導致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泌尿系統等方面出現問題,出現頭暈腦漲、心煩口幹、胸悶心悸、自感發熱等現象。那麽,“疰夏”時節,我們該如何調節身體、增強體質呢?武警總醫院營養科主任呂利提示廣大讀者朋友:夏季養生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食補”。在這其中,“多酸多甘、補氣去火、多果蔬”又成為夏季食補的重要原則。 詳細》

“三伏天”飲食要有適量脂肪

“三伏天”在壹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潮濕悶熱,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顧中壹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

在高溫環境下人體新陳代謝率增加,加上天氣炎熱人出汗多,如果飲食再跟不上,極有可能會引起負氮平衡,出現腰酸背痛、頭昏目眩等癥狀。因此,夏天蛋、奶、魚蝦、豆制品等低脂肪優質蛋白的攝入量應適量增加,適量脂肪可增加菜肴香味、促進食欲,不過過高的脂肪反而會引起厭食。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欲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 詳細》

伏天可以吃點辛、熱食物

羊肉,具有補虛祛寒、溫補氣血、益腎補衰、開胃健身、助元益精之功效,婦女產後無乳,可用羊肉和豬蹄壹起燉吃通乳效果好,體弱者,小孩、遺尿者食羊肉有益,羊肉可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有助消化,尤適用於體虛胃寒者。羊肉含鈣、鐵較多,對防治貧血,骨質疏松等有壹定益處。羊肉還有安心止驚和抗衰老作用,寒冬常食羊肉可益氣補虛,防寒暖身,增強血液循環,增加抗病能力,但羊肉性溫偏熱,凡外感發熱、牙痛、口舌生瘡、體質偏熱者,不宜夏天食用。

吃羊肉也得分體質,有的人體質偏寒,夏天可吃點羊肉,也不會有不適反應,而體質偏熱的人就不要多吃甚至不吃了,而且羊肉含蛋白豐富,有的人吃多了也會過敏,但對於大部分人,特別是壹直呆在空調房裏,又愛吃冷飲的人來說,吃點羊肉在三伏天也是壹種選擇。

高溫高濕天人易“被激怒”

人的情緒與外界環境有密切聯系,壹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於人的精神穩定,盛夏酷暑,人們夜間睡眠縮短,食欲差,進食量少,加上出汗多,體內的鈣、鎂、磷、鉀、鈉、鋅、鐵等電解質代謝發生紊亂,影響了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對心理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其癥狀表現往往為情緒煩躁、思維紊亂、愛發脾氣、心境低落、行為失常,並固執地重復壹些行為行動。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中暑”,也稱“夏季情感障礙癥”。

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天氣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影響會明顯增強。有的人即使本身所處環境並不熱,也會因為看到窗外強烈的光照等而產生煩躁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