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余秋雨《道士塔》的讀後感

余秋雨《道士塔》的讀後感

《道士塔》讀後感

只有失去才能喚起人們的珍惜 ——題記

壹直以來對於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壹直沒有接觸過。上次去舅舅家,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便產生了好奇.

土黃的書皮,還未翻開書,我便已讀到枯澀的味道。這類似於泛黃的紙張的色調,似乎已歷經歲月的沈澱,深沈的封面,左側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成的黑色,這段“苦旅”必定是在過去歲月中的苦苦行徑吧。

這是壹本值得讓人認真體會的書,所以,我利用假期的時間去翻閱了這本書,余秋雨先生淵博的知識,和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讓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說,中國近代史,更是壹部血淚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壹個較為鮮明的例子

我的目光隨著書中的腳步前進著,我駐足於莫高窟下,似乎回到了當時的中國,親眼目睹了莫高窟的輝煌與落寞。

曾經有壹個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靜的沈眠於那片土地,而壹個姓王的道士的到來,打破了它應有的沈寂,他發現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而他卻將這些壁畫送給了來自西方的“和尚”,賄賂給那些不信佛的官員,在賄賂給更高的京官,而那壹個個滿腹經綸的文官又為何在他們滔滔的奏折中對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這片佛教聖地。

曾經的莫高窟,並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它不比絲綢,不比青花瓷,在壹個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謂的天師與靈官,於是我們選擇了遺忘,更任由那些來自西方的“遊客”將它壹卷壹卷,壹車壹車的帶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們視為無價的珍品,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那個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壹筆又壹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他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壹個國家的文化,而又不得不說,沒有這些被我們稱為“掠奪者”的人,誰又能意識到它們的珍貴,又怎能喚起我們對文化的記憶。也許就像那些掠奪者所言,沒有他們,莫高窟將成為永遠的歷史,而我們能做的,只有鄙夷的稱他們為掠奪者。

如作者所說的那句氣話,“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是啊,任何壹個有血氣的中國人都會為此而感到痛心。

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那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這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西洋學者,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也許是我們太過於自私,我們有能力去創造輝煌,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我們有能力去守護文化,卻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我們有能力傳播文化,卻斷送在當時無知的社會中。只因我們不懂的珍稀文化。

直到現在,當我們只能從國外買來文獻的膠卷時,當我們深感屈辱的從別人手中買回曾屬於自己的文化時,我們才意識到文化的無價,意識到文化對壹個國家的重要。

而今天,為了那段歷史不再重演,我們要更加努力鉆研。更加懂得珍惜,讓那段歷史成為永久的歷史。

《道士塔》讀後感

在路上——讀《道士塔》有感

敦煌,祖國西北的壹顆明珠,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上下5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壯觀異常。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壹,她的名字讓中國人不得不擡頭挺胸去訴說。是啊,中國的歷史都書寫在敦煌莫高窟中,又怎能不讓人嘖嘖贊嘆呢?

可她這顆明珠也關聯了壹個令人厭惡的名字——王圓箓,他甚至淪落到做了壹個不得不以化緣為生的道士。20世紀初,洞窟裏那些精美壁畫和中座雕塑那婀娜動人的體態都因為他的無知蒙上了壹層不可磨滅的陰影,洞中成了壹片凈白,與此同時被凈白的更是唐宋歷史的結晶!

雖然莫高窟部分文物被如此踐踏,但在那之後,莫高窟享有極高的地位。

20世紀40年代,中國成立了莫高窟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60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加固;80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由此可見,中國是以怎樣的速度向前發展著。現在進入莫高窟,看到的不是滿地塵土,而是保存完整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

兩萬多尊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更是精妙絕倫,內容豐富多彩。藏經洞面積不大,曾藏有我國古代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

回首過去,的確有壹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但那都已經過去了。擁有今天的精彩才能創造出更絢爛的光芒。當日本學者聽完中國敦煌學的報告會後,用沈重的語氣說明:“我想糾正壹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聽到這句話後,那些學者們應該感到無比的欣慰吧!的確,世人見證了中國的成功。

從“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帶著第壹名宇航員楊利偉飛上太空到“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帶著翟誌剛等三名宇航員上天也只過了五年。現在,我國正在籌備火星探測器的發射,可見中國飛黃騰達之迅速。

北京時間2001年7月13日22時08分,壹個令中國振奮的消息——申奧成功瞬時間傳遍了整個中國。中國沸騰了,壹片歡呼雀躍的景象。在之後的七年裏,中國群眾體育工作加快了步伐,不斷加強,蓬勃開展。在2008年我國舉辦的奧運會上,中國以51枚金牌,21枚銀牌,28枚銅牌,***100枚獎牌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壹,這是壹個多麽令人激動的消息!

1932年,我國的奧運第壹人劉長春還未挺進決賽;1960年,臺北選手楊傳廣奪取十項全能銀牌,他是中國第壹位獲得獎牌的運動員;1968年,紀政獲100米欄銅牌,她是中國第壹位獲奧運獎牌的女運動員;1984年,許海峰在男子手槍慢射中獲得金牌,這壹洗了百余年來“東亞病夫”的恥辱......

想起中國的奧運史,再看看今日中國的成功,足以見得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中國人不是別人口中的“東亞病夫”,而是壹條龍,壹條蓬勃發展著的巨龍!

中國還在不斷向前發展,在奧運路上,在藝術路上,在經濟路上,在科技路上,中國將會越來越強悍!

《道士塔》讀後感

看到了嗎,那西邊淒艷的晚霞?那是壹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現在的傷口。

那愚笨的道士總是自作聰明,當他把洞窯壁畫塗成自己覺得漂亮的樣子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損害的是壹個民族的文明古跡;當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滿意為止時,他不知道,他丟棄了壹個民族的文化古物;當他以貪圖小利送出洞窯裏所有東西後,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壹個千古罪人……

僅僅壹個道士,就毫不吝嗇地把我國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們是該批判他的愚蠢,還是該批評當時統治者的短淺目光?壹個金光閃耀的石窟,怎會讓壹個道士看管?還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又為什麽單單吝嗇於那點運費?就像作者說的“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相比較外國的那些學者冒著生命危險前來征集的精神,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當看到我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時,我的感情不單單可以用憤怒來形容,那種是感情高於怒與恨的。

當日本學者說“我想糾正壹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時,中國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對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可那些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己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裏,自己研究時還需經過別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來的膠片去研究。這可謂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傷口總會被撫平的,可那個疤痕,卻無法抹去……

《道士塔》讀後感

讀了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沈思,二個碩大的字映入了我的腦海,那就是“珍惜”

我止不住的在思考,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這究竟是誰的過錯呢?是王道士的愚昧無知?還是那些歐美國家的學者像強盜壹樣的掠奪;像騙子壹樣的騙取?都不是,要怪就怪那些中國政府官員吧,是他們的自私自利和不懂得珍惜把國家珍貴的文化遺產硬生生的“推”給了別人。文章裏面有這麽壹句話讓我感觸特別深“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壹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壹眼西天淒艷的晚霞。那裏,壹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這些官員的這些愚蠢的做法,不正是在撕開自己民族的傷口嗎?只是他們還沒意識到而已。,是啊,任何壹個有血氣的中國人都會為此而感到痛心,我雖不知道作者在寫這句話的心情是如何,不過壹定不會是輕松的吧。“珍惜”這兩個字再壹次的體現了它的價值。的確,我們有能力去創造輝煌,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我們有能力去守護文化,卻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我們有能力傳播文化,卻斷送在當時無知的社會中。只因我們不懂的珍稀文化。

歷史雖然是壹個殘酷的事實,但它又讓我真實地接觸到了歷史的陰暗面,那是壹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願它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