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朱自清在寫匆匆之前還寫過什麽

朱自清在寫匆匆之前還寫過什麽

·蹤跡·

匆匆

歌聲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溫州的蹤跡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女人

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背影

阿河

哀韋傑三君①

飄零

白采

荷塘月色

壹封信

《梅花》後記

懷魏握青君

兒女

旅行雜記

說夢

·妳 我·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揚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見的葉聖陶

論無話可說

給亡婦

妳我

談抽煙

冬天

擇偶記

說揚州①

南京

潭柘寺 戒壇寺

《憶》①跋

《山野掇拾》①

《子愷漫畫》①代序

《燕知草》①序

葉聖陶的短篇小說

·歐遊雜記·

威尼斯

佛羅倫司①

羅馬

滂卑①故城

瑞士

荷蘭

柏林

德瑞司登①

萊茵河

巴黎

西行通訊

主要作品

散文: 《雪朝》(1922年;文學研究會的成員的合集)《毀滅》(1923年;長詩) 《蹤跡》(1924年;朱自清首本詩與散文集) 《背影》(1928年)《春》1990 背影

[2]《歐遊雜記》(1934年) 《倫敦雜記》(1943年) 《妳我》 語文論述: 《新詩雜話》 《經典常談》 《詩言辨誌研究》 《標準和尺度》 《語文零拾》 《論雅俗***賞》 《書評與議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年出版,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9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散文集》

1990年出版,江蘇教育 (《荷塘月色》壹文選自於該文集)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匆匆》喚起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反思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妳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麽壹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壹滴水滴在大海裏,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壹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麽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麽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麽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麽偏要白白走這壹遭啊? 妳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麽壹去不復返呢? (被選入人民出版社‘人教版’六年級教科書) 朱自清的《春》 《春》朱自清 (被選入語文版七年級語文教科書。人教版初壹上語文教科書、浙教版六年級下語文教科書、上海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語文教科書)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壹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壹大片壹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裏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妳。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壹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妳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壹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壹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壹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壹份兒事去。“壹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朱自清雕塑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壹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編輯本段《背影》賞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壹半為了喪事,壹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壹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壹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壹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麽要緊的了。他躊躇了壹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壹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麽?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妳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妳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壹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壹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松似的。過壹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壹日不如壹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壹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壹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壹回,想起來跟在眼前壹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朱自清肖像

1.第壹部分(第壹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壹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壹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壹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為壹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壹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壹日不如壹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淒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壹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壹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沈,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壹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紮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鳴。

編輯本段《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壹篇耳熟能詳的佳作,對此,近有吉林師範大學楊樸先生的壹種最新的闡釋。這即載於《文學評論》上的《<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 趙新建《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認為人們過去對它的解讀是“牽強附會”。文章認為“此文是作者把潛意識的美人原形和愛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並說“這就是使此文章成為朱自清潛意識願望的象征”。文章由此提出了自己新的文學闡釋:美人幻夢的置換變形。 作者認為《荷塘月色》表現的純粹是個人的情感,並鋪排而列:“這種個人的情感與那個時代的政治背景根本無關;與另外文學作品的表現的革命主體根本無關;與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現堅貞的情操根本無關。”並強調:“這種個人情感完全是屬於朱自清作為壹個生命個體的內心體驗。”且概括而言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壹種潛意識的願望表現。”是幻夢的描述與闡釋中,作者把幻夢與現實作了如此的統壹。 壹、通過月色與人的溝通而淡化了夢境與現實的距離。作者把“妻”與“兒”的的睡熟的幻夢與“我”通過對暗夜裏月色的氛圍營造而形成夢境與現實的整壹。 二、通過對曲徑小道的描述而達到夢境與現實的整合,實現他們之間的情感性聯系。作者以小徑作為了融合現實與夢境的象征性通道。並言“是夢境通往現實的必由之路。” 三、這種夢境與現實的錯位式描寫,實質是為了宣泄壹種被壓抑了的願望,是壹種潛在的意識。作者把這種潛在的意識願望脫離了政治性因素的包圍。用以弗洛伊德的夢論分析為“深處感情”的因素。 其二,作者把這種恬淡月色中夢境的遊離作為壹種現實壓抑中的突暴式願望。並認為“夜遊荷塘”只是壹種情感心緒的抒情化表達。從而由這種內心的隱意識引延出“美人象征”這壹說法。作者這樣列舉:寫荷葉,“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荷花是,“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打著朵兒的;正如壹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猶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的清香是,“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花的顫動是,葉子與花被微風吹過,“象閃電般,霎時穿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荷葉的風致是,“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但流水的流動卻使葉子“更見風致”了。 作者把這種形式的表現認定是情感的形式化表現,並以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中的“(藝術形式)是由情感轉化成的可聽的形式”來作據。並因此推定荷葉象征著美人的新鮮論斷。認為朱自清是以壹種朦朧的象征來宣泄對美的獨善情懷。解釋為,夢的意識是顯示壓抑後的“愛欲”的迸發。“荷花是朱自清的潛意識的偽裝”。 以“愛欲”替代了“政治性的壓抑”是楊樸先生在《荷塘月色》流傳近八十年來的對其思想解釋的壹大突破。政治性的退化,情感性的濃飾,使這種對《荷塘月色》的闡釋賦予新的內涵。從而把夢者的“月下情懷”演繹為壹種潛意識的象征,以滿足情感的欠缺。 這種“愛欲”的象征性原因,關鍵在於“愛欲”的內存性原因。關於這個,作者解釋為“愛欲”的移置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作者先是把荷葉的意象置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作結。即以傳統的荷葉形象來闡釋朱自清外露的原形意義。“采蓮實質是壹種文化儀式,壹種野合風俗,壹種浪漫遊戲。”它是從生殖儀式發展而來。並強調,“說到底,采蓮是為了愛情,為了性愛”。對此,作者搬了南朝民歌《西洲曲》,漢樂府民歌《江南》,以及《采蓮賦》中的意蘊來作底論。從而把壹種近乎原始的性與愛欲與夢境實現了完美的整合。在愛欲的移置問題上,楊樸先生著力闡釋了《荷塘月色》對這種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換情,從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後”,這是壹種對美人意象的幻夢位移。 作者從朱自清的壹系列散文作品中歸結其中所孕籍的美人,愛欲與幻夢的延留問題。情感解釋對《荷塘月色》的闡釋不啻為壹個全新的突破,尤其其中以弗洛伊德的夢境與性心理來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寫作心跡。這與當時社會的壓抑性氣氛是相通相適的壹種心境寫照。但朱自清作為壹個革命作家,把《荷塘月色》的寫作動因全部歸結為壹個情感與愛欲下的沈悶呻吟,是有失偏頗的。 我以為,假如說這是壹種由政治性的意識到情感性壓抑的潛意識移置,或許本文會有更大的包容量,想當時的政治性苦悶與情感性的即時苦悶,形成他寫《荷塘月色》這壹藝術與思想的動因。假若說是單純的情感萌飾,於情可釋,於理卻不暢達。 另外,作者認為朱自清的性與愛欲的壓抑是受著〃道德律〃的約束,並把遊河(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看作他的壹次不成功的情感釋放過程。 最後,作者總結“我們所感受到的主題思想,仍是願望沒能滿足的深深遺憾,”這既是對《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的壹個總結,也是對《荷塘月色》思想的壹個概述。 這種以情感來定位的方法是必要的,但全部性的愛欲肯定與現實性的政治氛圍的影響否決,是欠妥的。正如楊樸先生在文中所言,“對壹代代中學生,形成了壹種嚴重的錯誤誘導”,這也不能不說是此文中的壹個矛盾。 《蹤跡》是朱自清的詩與散文集,1924年12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第壹輯是新詩。第二輯是散文。本書收錄其散文部分,仍以“蹤跡”為輯名,同時將散文詩《匆匆》也壹並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