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鱗裝的歷史淵源

龍鱗裝的歷史淵源

據史料介紹,初唐時代書籍裝訂方式以卷軸為主,發展到唐中葉,當時的人們出於節省紙張材料、保護書頁和便於檢閱的目的,對卷軸裝實施了改進:以長紙作底,將書頁按壹定比例鱗次錯開粘貼於底紙之上,是指卷起時從外表看與卷軸無異,但舒展開後“逐頁翻飛,形若旋風,鱗次相積”——內部的書頁宛如自然界的旋風,書頁又如鱗狀般有序錯開排列,故稱其為“龍鱗裝”,又名“旋風裝”。

由於歷史原因,龍鱗裝的裝訂技術早已失傳,實物也僅存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刊謬補缺切韻》壹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龍鱗裝《刊謬補缺切韻》,是唐朝王仁昫編撰並於病榻前口述,其夫人吳彩鸞手寫而成。卷首、末鈴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諸璽,卷末有宋濂跋。此書歷來以其裝幀之考究華麗,書法之棉麗細密,孤本傳世而稱稀世之珍,在宋《宣和書譜》、《中興館閣儲藏書畫錄》、清《石渠寶笈·初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書中均有著錄。《刊謬補缺切韻》書成之後,寂靜歲月顛沛、朝代更叠,在宮廷與民間輾轉流離,1947年夏為故宮博物院購得並收藏,與各書著錄比照,除宋徽宗泥金題簽已佚、宣和七璽只存其四外,仍然完好無缺。

也正因為龍鱗裝《刊謬補缺切韻》孤本傳世,其制作技術失傳千年,可供參考和研究的資料鳳毛麟角,導致時至今日,眾多愛好和研究龍鱗裝的各界朋友對於“到底什麽是龍鱗裝?”、“其具體制式是什麽?”、“龍鱗裝,旋風裝,魚鱗裝三者是否為同壹事物?”等問題壹直疑議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