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郎世寧八駿圖多少錢

郎世寧八駿圖多少錢

郎世寧《八駿圖》 郎世寧出生於意大利米蘭的聖馬塞蘭諾(San Marcellino),青年時期隨卡洛科納拉(Carlo Conara)學習繪畫與建築,並在1707年左右加入了熱那亞耶穌會。剛開始只為意大利的教堂畫壁畫,1714年居往在葡萄牙裏斯本及科英布拉。幾年後對中國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1715年前往中國。期間曾於澳門學習中文、並以“郎世寧”作為漢名。

卷軸式的絹本畫,縱139.3cm,橫80.2cm郎世寧在壹生大半待在中國,歷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計約有50余年。1715年到中國時,被康熙帝以藝術家的身份召進宮中,曾協助圓明園的規劃設計,他引進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明暗寫實畫法,並改用膠狀顏料在宣紙上作畫,也就是今日的膠彩畫作法,他曾試圖要求康熙帝開辦學習用西方透視原理來繪畫的繪畫學校,但不被采用,後來與中國學者年希堯壹起出版了壹本《視學》,是中國第壹部透視學專著。

1757年,乾隆帝曾為郎世寧舉辦七十歲大壽,證明他在宮中頗受禮遇及恩寵。晚年亦為乾隆帝及其妃留下不少的肖像。最後郎世寧於1766年在中國去世,官至三品再追賜封為侍郎銜。享年78歲。葬於滕公柵欄。在他之後的西洋傳教士畫家有王致誠(Jean Denis Attiret)、艾啟蒙(Ignaz Sichelbarth)、賀清泰(Louis dePoirot)、潘廷章(Giuseppe Panzi)等。

今日郎世寧的畫作在中國畫拍賣市場中是相當高價的作品,2000年他的《蘋野秋鳴》賣出價是1765.5萬港幣,是當時第二高價賣出的中國畫。

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所畫的八駿圖,卷軸式的絹本畫,縱高139.3厘米,橫約80.2厘米, 雍正時期所繪(1723年-1735年)

徐悲鴻《八駿圖》

[編輯本段]徐悲鴻《八駿圖》

壹、傳世名畫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壹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註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八駿圖》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壹,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徐悲鴻

(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少時刻苦學畫,後留學法國。曾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蘇聯展覽。抗日戰爭期間,屢以已作在國外展售,得款救濟祖國難民;並參加民主運動。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建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註重寫實,傳達神情。曾創作《九方臯》、《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歷史畫。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畫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北京設置畫家徐悲鴻紀念館。

[編輯本段]艾啟蒙《八駿圖》

艾啟蒙《八駿圖》另外許多畫家有同題畫,例如:

艾啟蒙,字醒庵,波希米亞人。壹七零八年(清康熙四十七年)生,壹七四五年(清乾隆十年)來華,與郎世寧(他也有幅《八駿圖》)同為清王朝畫院供奉,擅長於繪制動物花鳥,供職如意館,賜三品銜。壹七八零年十月十六日(清乾隆四十五年)卒,享年七十二歲。

艾啟蒙的繪畫與郎世寧壹樣,將西洋繪畫技法融入到中國工筆繪畫之中,成為中國清代繪畫史上別具壹格的新畫風。《八駿圖》為其寫實性代表作品。所繪八匹駿馬,與真馬等大,均為中亞等地進貢清王朝的罕見名馬,神形各異,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生技巧。作品為絹本,畫面鈐有禦用“乾隆禦覽之寶”印章與朝廷重臣的題贊。其尺幅之大、裝裱之巨且精為畫史所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獻與藝術價值。《八駿圖》原為宮廷禦覽之物,現存南京博物院。

[編輯本段]任伯年《八駿圖》

任伯年(1840-1896) 八駿圖

任伯年《八駿圖》設色紙本 立軸

150×40 cm 約5.4平尺

RMB:180,000-250,000

作者介紹:任伯年(1840-1896)任頤,號小樓,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鶴聲子,仰承家學,為人真率不修邊幅。人物,花鳥仿宋人雙鉤法,賦色濃重,白描傳神,頗近陳洪綬。年未及壯已重大江南北。後得八大山人畫冊,更悟用筆之法。雖極細之畫,必系腕中鋒,間作山水,沈思獨往,忽然有得,疾起捉筆,淋漓淳揮灑,氣象萬千。書法亦參書意,奇警異常。賣書海上,聲譽赫然。與胡公壽並重。

[編輯本段]唐詩《八駿圖》

大詩人白居易作。

全詩如下:

八駿圖

-誡奇物,懲佚遊也

唐白居易

穆王八駿天馬駒,

後人愛之寫為圖。

背如龍兮頸如象,

骨竦筋高脂肉壯。

日行萬裏速如飛,

穆王獨乘何所之?

四荒八極踏欲遍,

三十二蹄無歇時。

屬車軸折趁不及,

黃屋草生棄若遺。

瑤池西赴王母宴,

七廟經年不親薦。

璧臺南與盛姬遊,

明堂不復朝諸侯。

《白雲》《黃竹》歌聲動,

壹人荒樂萬人愁。

周從後稷至文武,

積德累功世勤苦。

豈知才及四代孫,

心輕王業如灰土。

由來尤物不在大,

能蕩君心則為害。

文帝卻之不肯乘,

千裏馬去漢道興。

穆王得之不為戒,

八駿駒來周室壞。

至今此物世稱珍,

不知房星之精下為怪。

八駿圖,君莫愛。

註釋

《白雲》、《黃竹》:均為歌名,傳說是周穆王與西王母唱和之作。

房星之精:二十八宿中的房宿,又叫天駟,主車駕。古人認為它掌管人間皇帝的車馬。

賞析

本詩為托物諷詠之作。

據古籍記載,周穆王駕八駿馬西遊,到西王母處遊宴很久。而唐德宗西逃時亦駕八馬,與周穆王事跡相似,當時人常以為作者此詩暗指德宗。但據副題,其主旨實為托古事諷刺唐憲宗。

“瑤池西赴王母宴,七廟經年不親薦。璧臺南與盛姬遊,明堂不復朝諸侯。”直指周穆王玩物喪誌,刺當時帝王,文鋒犀利。

“文帝卻之不肯乘,千裏馬去漢道興。穆王得之不為戒,八駿駒來周室壞。至今此物世稱珍,不知房星之精下為怪。”句,在批評周穆王玩物喪誌同時,寄希望於明君興國,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穆王八駿:赤驥、飛黃、白義、驊騮、騄耳、騧騟、渠黃、盜驪 。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壹幅畫。畫的是周穆王遊昆侖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關於八駿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壹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穆天子傳》中記載為:驊騮、騄耳、赤驥、白羲、渠黃、逾輪、盜驪、山子(柳宗元的《觀八駿圖說》即采用這種說法)。到柳宗元時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忽然寫作了不少有關《八駿圖》的詩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樂府》中的《八駿圖》、元稹的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的《周穆王八駿圖序》等等。這壹文學現象可能與唐德宗的望雲騅馬有關。元興元年三月,因李懷光叛亂,唐德宗臨幸梁州,七月反京。關於這件事,元稹在《望雲騅馬》歌序中說道:“德宗皇帝以八馬幸蜀,七馬道斃,唯望雲騅來往不頓,貞元中老死天廄。”李肇《國史補》也談到了這件事,他說望雲騅:“後老死飛龍廄,貴戚多塗寫之。”看來,當時對於“八駿”的推崇,借著德宗的愛驥,達到了壹個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