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敘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壹千壹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壹字。其建首也,立壹為專。方以類聚,物以類分。同條牽屬,***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
翻譯《敘》文開列了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的目錄。(本書收編漢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壹千壹百六十三個,解說詞總計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壹字。本書在部首排列 上,把「壹」部放在開頭,編排漢字按照「類」相同則相聚的原則進行,使事物按照群體分開;「同條」者牽屬壹處,「同理」者貫連壹起,排字有序,不相雜亂, 依據字形逐個地系聯字頭;從「壹」字起頭,申引、系聯開去,探究了上萬個漢字的造字本原;把「亥」字列在篇末,從而可知變化至於窮極而復歸於「壹」。
原文於時大漢,聖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邇被澤,渥衍沛滂。廣業甄微,學士知方,探嘖索隱,厥誼可傳。粵在永元,困頓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
翻譯時在漢朝,聖德熙熙,燦如日明,光武皇帝上承天命,躬行堯帝之道創建了大業,中華內外盡受漢皇之恩,這恩澤如雨如潮極大極盛。(皇家)隆興學業,選拔人才 不遺細民百姓;學士們知道治學之要,研討(文字非常)精深,他們的見解可以傳示後人(所以我采編以成此書)。這時是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壹。
原文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格玄氏」,「***工氏」,縉雲相黃,***承高辛,太嶽佐夏。呂叔作藩,俾侯於許,世祚遺靈。自彼徂召,宅此汝瀕。
翻譯我是許氏的苗裔,祖宗應從炎帝、神農算起。遠祖縉雲氏輔佐過黃帝,遠祖***工氏的帝位被高辛氏接替,遠祖太嶽氏輔佐夏禹,太嶽氏的後人呂叔護衛周朝,被周天子分封到許,托庇祖宗護佑,許氏世代相繼。自那以後許家又從許地遷到汝南,從此我的嫡宗就住在汝水邊。
原文 竊卬景行,敢涉聖門。其弘如何?節彼南山。欲罷不能。既竭愚才,惜道之味,聞疑載疑。演贊其誌,次列微辭。知此者稀,儻昭所尤,庶有達者理而董之。
翻譯我仰慕聖人,不揣冒昧想挨近聖人之門。聖門高大得怎樣?像南山壹樣崔巍。我想中途作罷,但又不能。我已經用盡了魯鈍之才,可惜「道味」未通,聽到「疑」也只能記個「疑」。我推演聖人造字之意,編述了自己的湵∫娊狻N覍@門學問懂得不多,倘若有明顯錯誤,希望通家糾正它。
《說文解字後敘》是出自於宋本《說文》中的壹個故事。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許慎。是中國第壹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壹。編著時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的解釋。
《說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後因年代久遠而失傳。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解字》,分成上下***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後代研究《說文》多以此版為藍本,如:清代的段玉裁註釋本即用此版《說文》為底稿而加以註釋。
《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全書***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10516字。《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歷代對於《說文解字》都有許多學者研究,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尤備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
《說文解字》內容***十五卷,以小篆為研究對象,同時參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壹至十四卷為文字解說,十五卷為敘目,每卷都分上下兩篇,實為三十卷。***收字頭9353個,重文(古文、異體等)1163個,字頭以小篆為準,兼有古文、籀文等異體。[1]?
《說文解字》首創漢字部首,全文***分部首540個,從“壹”部開始到“亥部結束,同部字的第壹個字就是部首,並用“凡某之屬皆從某”標明。正文部分重點在字形的分析,“說文”以“文”(獨體為主);“解字”重點在字義的解釋,以“字”(合體為主),小篆是全書的說解對象,通過字形的分析,來肯定字的性質和類型,說明文字義形音三種要素和三者的密切關系,說解次序就是對每個字先說解其意義,次說形體,後說讀音,全書以“六書”為書例,統全書文字。
《說文解字》裏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註明的重文字數是474個,主要指漢代所發現的孔子壁中書及《春秋左氏傳》。就許書所列古文形體來看,與魏石經古文、宋郭忠恕《汗簡》所輯傳抄古文字形皆近。這種文字也稱為“蝌蚪文”,是戰國時代通行於齊、魯、三晉之間的壹種古文字書跡。
《說文解字》裏的“籀文”是來自《史籀篇》中的文字,大徐本標明的重文數***計208個。今比照出土東周文字資料,不論秦或東方諸國均有許書籀文之用例,許多籀文字形還接近西周晚期的金文字形,表明《史籀篇》所流傳的時代要早於東周,班固、許慎以為周宣王時書,大致是可信的。
在許書重文裏,還有“或體”、“俗體”、“今文”諸名,許慎常用“或作某”、“俗作某”稱之。古文、籀文與正篆是屬於不同時期所存在的古漢字異文關系,或體、俗體、今文與正篆則主要是指漢世所存在的異文關系。
創作背景
許慎所處的時代,古文經與今文經的論爭非常激烈。今文經的儒生大多認為當時通行的用隸書書寫的經典,都是父子相傳,不可懷疑,不可更改的。他們解說字義不嚴肅,謬語較多。而古文經的儒生則認為從孔壁中發掘出來的用六國文字書寫的經典是可靠的。這場鬥爭對經學和文字學的興旺發展是有益的。處於這個時代的許慎,“性淳篤”,且“博學經籍”,並註意研究周秦時的西土文字籀書及“孔壁古文”(又稱東土文字),尤其著力於小篆和六書,諸如《倉頡》、《博學》、《凡將》、《急救》、《訓纂》等字書。由此,他給後來撰寫《說文解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慎認為,有文字而後有五經,今文經學隨意解說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要糾正今文經的妄說,提高古文經的信度,“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必須弄懂文字的結構、讀音及其意義。他強調,“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並說“本立而道生”。(以上引文見《說文解字後續》)在長期的學習和研究中,許慎搜集到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資料,並且以廣博的經學知識為基礎,根據六書條例,在從賈逵受古學之時,即著手編寫《說文解字》,歷時10年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正月草成這部巨著。
許慎在校書過程中,涉獵的典籍廣而精深。當時《說文解字》的初稿雖已完成,但為了利用此機會將它補充得更加完善,遲遲不作定稿。安帝元年初六,即公元119年,全國四十二處地震,災情極為嚴重。皇帝下詔三府,選屬下有能力的官員,出補令長,安撫百姓,穩定民心。許慎樸實忠厚,又“能惠利牧養”,故被選受詔到沛國洨縣(今安徽固鎮)任縣令。許慎致力儒學,淡於仕官,在就任縣令之前,即稱病回故鄉萬歲裏,專心審定《說文解字》。三年後,即公元121年,《說文解字》定稿,遂讓其子許沖將稿奉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