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0 07:55:01)
陳望衡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是孔子提出來的壹個十分重要的命題,它具有深刻的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美學內容,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它的極其珍貴的內涵在當今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開掘。
壹
“和而不同”首先是壹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在先秦,“和”與“同”是兩個使用得很多的範疇。和與同的區別最早見之於兩部古籍———《左傳》與《國語》。《左傳·昭公二十年》記齊侯與晏子論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這話意思是:和與同是不同的。和好比做羹湯,用水、火、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經柴火燒煮過的湯,各種元素已融為壹體。廚工根據人的口味,適當加以調和,太淡就增加調料,太濃就加水沖淡。
二
《國語·鄭語》則這樣說“和”:“夫和實生萬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聲壹無文,味壹無果,物壹不講。”這話出於史伯之口,他是對鄭桓公說這番話的。其意是說:和諧才能生成萬物,同壹就不能發展。把不同的東西加以協調平衡就叫做和諧。這種和諧,豐富中見出統壹,發展中見出方向。如果不是這樣,把相同的東西相加,那用盡了也就完了。
三
這兩段文字初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綜合這兩段古文的意思,我們可以得出“和”與“同”的三個重要區別:第壹,“和”是眾多的統壹;“同”是單壹重復。第二,“和”的統壹是化合,各種參與“和”的元素並不消失,如鹽放進湯中,鹽味仍在,但元素原有的形態不存在了,它們以新的形態參與***同體;而“同”的統壹是混合,事物原有的性質與形態均存在。第三,“和”具有創造性,“和”的統壹產生新事物,故“和”是發展之本,前進之基,生長之根;而“同”只是同壹事物的相加,不產生新事物,故不具創造性、再生性、持續發展性。在“和”,壹加壹等於壹,又大於二。等於壹說明它是壹個新的整體;大於二,是說它生發出許多新事物。而在“同”,壹加壹只是等於二。
四
《周易》將“和”的這種眾多的統壹,歸結為對立雙方的統壹———陰陽的統壹,按周易哲學,陰陽統壹是壹種相應相感相交的統壹,首先是相應,陰與陽應,陽與陰應;進壹步則是相感;再進壹步則是相交,最後實現二者的融合。《周易》鹹卦就生動地記述了男女青年由相感到相交的全過程。開初,“鹹(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感”)其拇”,僅觸及對方的腳指頭,屬於試探性的行動,繼而“鹹其腓”,觸及小腿肚,仍是試探,但有重大發展。身體的相感啟動心靈的相通,於是,“憧憧往來,朋叢爾思”。最後身心相交,“鹹其輔頰舌”———兩人擁抱親吻了。男女相交是生命之源,陰陽相交是萬物之源。古老的《周易》將“和”的哲學發展成生命本體論哲學。
五
這種本體論哲學,透辟地解釋了世界的發生與發展。我們這個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就自然界來說,無機物與有機物***同組成了自然,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有機物各種品類之間、無機物各種品類之間,均息息相關,形成具有生命性的嚴密的網絡,牽壹發而動全身。任何壹種有機物的變化不管是增多還是減少都會給別的生物以及無機物以影響。這就是我們說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就是“和”。
社會界也這樣。社會有大小,最大的社會就是全人類。我們這個世界居住著各色人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俗……***處壹個地球。這些人群必然有交往,有沖突,有矛盾。但是,他們只有實現了“和”即和平地***處壹個地球之中,才能構成壹個美好的世界。最小的社會也許是壹個家庭,壹個小組。家庭成員、小組人員不會完全壹致的,必然有分歧,有矛盾,有沖突。這很正常,但同樣只有在相互交感中實現了和諧,才有集體的活力產生。
六
從辯證法來看“和而不同”實際上提出“異”與“壹”的辯證關系,首先是承認異,這是前提。然後,將異化為壹,即實現統壹。無異的“壹”為“同”,有異的“壹”為“和”。無異的“壹”是生命的終結,是死寂;有異的“壹”是生命的創造,是活力。正是因為宇宙的存在是“和”,才有了這大千的世界,才有了這活潑的生命,也才有了和的哲學。
七
“和而不同”哲學在應用層面上,成為重要的倫理學原則。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這是說的交友的原則。朋友是重要的社會活動圈,如何交友,有許多重要的倫理原則。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和與同在這裏的重要區別,在於原則性,承認原則性,就是承認差異,有差異性的統壹才是“和”。在倫理學上,“和”則是原則性基礎上的統壹。既然是朋友,當然要互相幫助,不分彼此,但不能因為是朋友就什麽都幹。原則性是必須堅持的。朋友之間只是講“同”,就沒有原則了。好事做,壞事也做,如若朋友中有人陷入罪惡,其他的人就很可能同流合汙。最近幾年,江湖義氣似乎很受人青睞。義氣,是以正義為原則的,本是不錯的,但如若變成不講原則的“同”,那是很危險的。這些年揭發的反腐大案,基本上都是壹窩壹窩的,除了利益相關外,在交友原則上講“同”不講“和”也是重要的壹條。孔子說得好:“小人同而不和。”
八
孔子深惡痛絕那種專搞小圈子“同而不和”的小人。歐陽修做《朋黨論》,將孔子的思想加以創造性的發揮。他指出:“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且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這種觀點是深刻的。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屢見不鮮。廣西巨貪成克傑、沈陽巨貪慕綏新,都有自己壹窩子幫兄弟。倒臺時,那種狗咬狗的醜劇,不是讓世人再次見到小人的本色麽?
九
“和而不同”也是壹種審美理想。作為美學命題,它不僅揭示了美的事物現象上的特點,也揭示了美的本質。“美是和諧”是中西美學***同的觀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的美在於壹種數的和諧。人間的音樂實質上只是這種和諧的摹仿,它的原型是從天體上得到和聲。這些在天體上活動的星球,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軌道,不同的質量與體積,它們的運行最好地體現了數學的規律。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整個宇宙就是壹曲美妙的音樂。眾多的音符、起伏的旋律構成了它統壹的和聲。
十
中國古典美學講和諧。和諧不是同壹重復,而是眾多因素對立的統壹,高度抽象則可概括為陰陽統壹,剛柔統壹。這種統壹,又不是那種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統壹,而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交感統壹。這種和諧由於做到恰到好處,所以又稱之“中和”。“中”,恰當之謂也。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天人合壹之美,孔子觀東流之水,喟然長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張孝祥夜泛洞庭湖,“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其襟懷豈是言語能夠道得?在藝術美學上,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顯中有隱,隱中有顯,主張情景合壹,虛實合壹,顯隱合壹。總之,企圖達到壹種既內斂又開放、既豐富又整壹、動態變化而又圓融整壹的美。
十壹
作為古典哲學的命題“和而不同”,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在今天的價值需要我們進壹步挖掘。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偉大事業中,“和而不同”的魅力越來越放射出光輝。壹個高度文明的國家,必然是壹個法治國家,同時也是壹個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國家,必然是壹個倫理充分發揮調節作用但審美又必然極為活躍的國家。“和”既聯系著人與自然的血緣關系,又聯系著人與社會的血緣關系,還聯系著情與理的血緣關系。在法制不到的地方,有倫理的“中和”在調控,在倫理不到的地方,有審美的“和融”在調控。依法治國,以德正人,以美和心。我們的社會必將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