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女詞人

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女詞人

班昭:漢 班固,班超之妹。

代表作:續寫漢書。

班昭,今陜西鹹陽東北人,大約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壹個“家有藏書,內足於財”的顯貴人家,她十四歲時嫁給曹世叔為妻,早年守寡,活了七十多歲。其父班彪,很有學問;長兄班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壹代名將。班昭自幼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在父兄的教導和影響下,熟讀儒家經典和各種典籍,使班昭成為壹個博學廣識的學者,為日後續寫《漢書》打下堅實基礎。她對祖國文化事業的突出貢獻,是整理並續成重要的史學巨著《漢書》。

漢武帝太初年間,司馬遷寫成了宏篇巨著的《史記》。司馬遷去世以後,雖有人補寫,班彪認為“多鄙俗,不足以踵其書”。他便收集史料,撰寫《後傳》60余篇,意在續補漢武帝以後所缺的部分,但未及完成就因病辭世。班固繼承父誌,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著手編寫“包舉壹代”、囊括西漢歷史的史書《漢書》。經過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統治階級內部政爭的牽連,入獄而死。這樣,班氏父子花費幾十年心血編纂的《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誌》沒有寫完,同時整個書稿面臨著散佚的危險。所幸的是,漢和帝知道班昭是壹位博古通今、學識過人的巾幗奇才,即召她和馬續到皇家的東觀藏書閣續修《漢書》。班昭為繼父兄遺誌,高興地接受了任務。從此,她在藏書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並在原稿基礎上補寫了八表和《天文誌》。至此,這部完整的《漢書》,歷經40年的編撰工作,終於完成。雖先後經過四個人之手撰寫,但讀起來卻“後先媲美,如出壹手”,十分和諧。

除整理、續寫《漢書》外,班昭在傳播和普及《漢書》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漢書》問世以後,因《漢書》多用古字,比較難讀,讀了也多不通曉。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就在皇家圖書館的東觀藏書閣講解《漢書》,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

班昭除了在史學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外,她還是壹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賦、頌、銘、諫、書、論等文章16篇,輯成《大家集》三卷,但可惜大都失傳,現只留下《東征賦》和《女誡》7篇。

不僅如此,班昭近還具有優秀的品質和忠實的人生態度。突出地表現在她壹生孜孜不倦,善於思考,她學習孔子的教育方法,啟發受教育者談出自己真實的思想,然後再根據其理想、誌趣加以引導。她既誌存高遠,又面對現實,不強求不易得到的幸福和生活上的富有。她認為生命是有限的,不能因聰明而延長,也不能因愚昧而縮短。應該不惜身家性命報效國家。忠,會帶來吉利,奸,會遭到禍殃。要恭敬、謹慎、勤懇、謙遜,要清心靜氣沒有貪心,嚴以律己,光明正大。

班昭的德才深得漢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進宮,讓皇後和諸嬪妃拜她為師,向她學習儒家經典、天文、數學,從而使班昭聲名大震。每當遇有外邦前來貢獻異物時,皇帝便讓她即席為賦作頌。因班昭丈夫姓曹,人們便尊她為“曹大家”(當時人們把學識高、品德好的婦女尊稱為“大家”;“家”在此讀姑)。後鄧太後臨朝當權,班昭曾以師傅之尊,參與政事,深受信任。班昭逝世後,皇太後親自為這位多年的老師素服舉哀,由使者監護喪事,死後也給予她應得的榮譽。

清代女作家趙傅在《後漢列女頌(並序)》中贊她“東觀續史,賦頌並嫻。”作為第壹位女史學家和文學家,班昭名留青史,光照人間。雖然《女誡》提出了壹套男尊女卑、夫為妻綱和三從四德的規範與理論,後成為封建社會婦女的行為準則,影響深遠,客觀上做了封建主義壓迫婦女的“幫兇”,但才學出眾的班昭,依然不愧是古代婦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婦女的驕傲,班昭優秀的品質和忠實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唐琬:陸遊表妹兼妻子。

代表作: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幹,淚痕殘,意緘心事,獨語斜難。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唐琬是我國歷史上常被人們提起的美麗多情的才女之壹。她與大詩人陸遊喜結良緣,夫婦之間伉儷相得,琴瑟甚和。這實為人間美事。遺憾的是身為婆婆的陸遊母親對這位有才華的兒媳總是看不順眼,硬要逼著陸遊把他相親相愛的她給休了。陸遊對母親的幹預采取了敷衍的態度;把唐琬置於別館,時時暗暗相會。不幸的是,陸母發現了這個秘密,並采取了斷然措施,終於把這對有情人拆散了。有情人未成終生的眷屬,唐琬後來改嫁同郡宗人趙士程,但內心仍思念陸遊不已。在壹次春遊之中,恰巧與陸遊相遇於沈園。唐琬征得趙某同意後,派人給陸遊送去了酒肴。陸遊感念舊情,悵恨不已,寫了著名的《釵頭鳳》詞以致意。唐琬則以此詞相答。

詞的上片交織著十分復雜的感情內容。“世情薄,人情惡”兩句,抒寫了對於在封建禮教支配下的世故人情的憤恨之情。“世情”所以“薄”,“人情”所以“惡”,皆因“情”受到封建禮教的腐蝕。《禮記。內則》雲:“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陸母就是根據這壹條禮法,把壹對好端端的恩愛夫妻拆散了。用“惡”、“薄”兩字來抨擊封建禮教的害人本質,極為準確有力,作者對於封建禮教的深惡痛絕之情,也借此兩字得到了充分的宣泄。“雨送黃昏花易落”,采用象征的手法,暗喻自己備受摧殘的悲慘處境。陰雨黃昏時的花,原是陸遊詞中愛用的意象。其《蔔算子曾借以自況。唐琬把這壹意象吸入己作,不僅有自悲自悼之意,而且還說明了她與陸遊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曉風幹,淚痕殘”,寫內心的痛苦,極為深切動人。被黃昏時分的雨水打濕的了花花草草,經曉風壹吹,已經幹了,而自己流淌了壹夜的淚水,至天明時分,猶擦而未幹,殘痕仍在。這是多麽的痛心啊!以雨水喻淚水,在古代詩詞中不乏其例,但以曉風吹得幹雨水來反襯手帕擦不幹淚水,借以表達出內心的永無休止的悲痛,這無疑是唐琬的獨創。“欲箋心事,獨語斜闌”兩句是說,她想把自己內心的別離相思之情用信箋寫下來寄給對方,要不要這樣做呢?她在倚欄沈思獨語。“難、難、難!”均為獨語之詞。由此可見,她終於沒有這樣做。只因封建禮教的殘酷不仁。這壹疊聲的“難”字,由千種愁恨,萬種委屈合並而成,因此似簡實繁,以少總多,既上承開篇兩句而來,以表現出處此衰薄之世做人之難,做女人之更難;又開啟下文,以表現出做壹個被休以後再嫁的女人之尤其難。

過片“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這三句藝術概括力極強。“人成各”是就空間角度而言的。作者從陸遊與自己兩方面設想:自己在橫遭離異之後固然感到孤獨,而深深愛著自己的陸遊不也感到形單影只嗎?“今非昨”是就時間角度而言的。其間包含著多重不幸。從昨日的美滿婚煙到今天的兩地相思,從昨日的被迫離異到今天的被迫改嫁,這是多麽不幸!但不幸的事兒還在繼續:“病魂常似秋千索。”說“病魂”而不說“夢魂”,顯然是經過考慮的。夢魂夜馳,積勞成疾,終於成了“病魂”。昨日方有夢魂,至今日卻只剩“病魂”。這也是“今非昨”的不幸。更為不幸的是,改嫁以後,竟連悲哀和流淚的自由也喪失殆盡,只能在晚上暗自傷心。“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四句,具體傾訴出了這種苦境。“寒”字狀角聲之淒涼怨慕,“闌珊”狀長夜之將盡。這是徹夜難眠的人方能感受得如此之真切。

大凡長夜失眠,愈近天明,心情愈感煩躁,而本詞中的女主人公不僅無暇煩躁,反而還要咽下淚水,強顏歡笑。其心境之苦痛可想而知。結句以三個“瞞”字作結,再次與開頭相呼應。既然可惡的封建禮教不允許純潔高尚的愛情存在,那就把它珍藏在心底吧!因此愈瞞,愈能見出她對陸遊的壹往情深和矢誌不渝的忠誠。

與陸遊的原詞比較而言,陸遊把眼前景、見在事融為壹體,又灌之以悔恨交加的心情,著力描繪出壹幅淒愴酸楚的感情畫面,故頗能以特有的聲情見稱於後世。而唐琬則不同,她的處境比陸遊更悲慘。自古“愁思之聲要妙”,而“窮苦之言易好也”(韓愈《荊潭唱和詩》)。她只要把自己所遭受的愁苦真切地寫出來,就是壹首好詞。因此,本詞純屬自怨自泣、獨言獨語的感情傾訴,主要以纏綿執著的感情和悲慘的遭遇感動古今。兩詞所采用的藝術手段雖然不同,但都切合各自的性格、遭遇和身分。可謂各造其極,俱臻至境。合而讀之,頗有珠聯璧合、相映生輝之妙。

最後附帶指出,世傳唐琬的這首詞,在宋人的記載中只有“世情薄,人情惡”兩句,並說當時已“惜不得其全闋”(詳陳鵠《耆舊續聞》卷十)。本詞最早見於明代卓人月所編《古今詞統》卷十及清代沈辰垣奉敕編之《歷代詩余》卷壹壹八所引誇娥齋主人說。由於時代略晚,故俞平伯懷疑這是後人依據殘存的兩句補寫而成。但明人畢竟與宋相隔不遠,故本文仍據明人所見,將此詞介紹給讀者。

蔡琰:即蔡文姬,東漢蔡邕之女。 作《胡笳十八拍》: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X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壹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壹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壹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壹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壹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壹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幹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裏,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壹兒壹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壹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余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壹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余,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已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壹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壹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薛濤(770-832):字洪度。父薛鄖是壹京都小吏,安史之亂後居成都,薛濤於唐代宗大歷三年出生。

薛濤幼時即顯過人天賦,八歲能詩,其父曾以“詠梧桐”為題,吟了兩句詩:“庭除壹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應聲即對:“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薛濤的對句似乎預示了她壹生的命運。十四歲時,薛鄖逝世,薛濤與母親裴氏相依為命,迫於生計,薛濤憑自已過人的美貌及精詩文、通音律的才情開始在歡樂場上侍酒賦詩、彈唱娛客,被稱為“詩伎”。

唐德宗時,朝廷拜中書令韋臯為劍南節度使,統略西南,韋臯是壹位能詩善文的儒雅官員,他聽說薛濤詩才出眾,而且還是官宦之後,就破格把樂伎身份的她召到帥府侍宴賦詩,薛濤遂成為成都著名營伎(供鎮守各地的軍事武官娛樂所用的樂伎)。壹年後,韋臯惜薛濤之才,準備奏請朝廷讓薛濤擔任校書郎官職,後雖未付諸現實,但“女校書”之名已不脛而走,同時也被世人稱為“掃眉才子”。後來,韋臯因鎮邊有功而受封為南康郡王,離開了成都。繼任劍南節度使的李德裕,同樣非常欣賞薛濤之才,在薛濤的有生之年,劍南節度使總***換過了十壹位,而每壹位都對她十分青睞和敬重,她的地位已遠遠地超過了壹般的絕色紅伎。

當時與薛濤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輩慶、張籍、杜牧、劉禹錫、張祜等,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但真正讓薛濤動了深情的卻是元稹,薛濤初見元稹時已四十二歲,比元稹大十壹歲,當時元稹任監察禦史,於唐憲宗元和四年春天奉朝命出使蜀地,兩人在蜀地***度了壹年。

薛濤在閑雅之余,常把樂山特產的胭脂木浸泡搗拌成漿,加上雲母粉,滲入玉津井的水,制成粉紅色的特殊紙張,紙面上呈現出不規則的松花紋路,煞是清雅別致,她便用這種紙來謄寫自己作的詩,有時也送些詩箋給友人,人們把這種紙箋稱為“松花箋”或“薛濤箋”。唐人喜用彩箋題詩或書寫小簡,其實都是學了薛濤的樣。

晚年,薛濤在成都遠郊築起吟詩樓,隱居其中,直至唐文宗太和五年逝世,時年六十二歲。當時的劍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並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

薛濤詩集名《錦江集》,***五卷,詩五百余首,可惜未流傳下來。在全唐詩中收錄其詩八十九首。

朱淑真 宋代女作家。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壹說海寧(今屬浙江)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蕙風詞話》稱"淑真與曾布妻魏氏(魏夫人)為詞友","則是北宋人無疑"。有人據朱淑真《璇璣圖記》作於紹定三年(1230),定為南宋人。但魏仲恭《斷腸詩集序》作於淳熙壬寅(1182),則紹定當為紹聖(1094~1098),與魏夫人生世相合。她出生於仕宦家庭。父親曾經"宦遊浙西"。朱淑真少喜讀書,酷愛文學,善為詩詞。自稱"翰墨文章之能,非婦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鐘,不覺自鳴爾"(《掬水月在手詩序》)。她主要生活在杭州,出嫁後又跟隨丈夫遊宦異鄉。從詩集中可以看出她曾到過淮南,也曾遠渡瀟湘。因婚姻不遂素誌,所以精神極其痛苦,悒悒而終。據傳朱淑真壹生創作的詩詞很多,她死後"為父母壹火焚之,今所傳者百不壹存"(魏仲恭《斷腸詩集序》)。藝術中國 ArtX.cn

藝術中國 ArtX.cn

朱淑真的詩真實地反映了她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由於婚姻不如意,她寫有大量描寫個人寂寞生活和抒發內心痛苦的詩篇,如《愁懷》:"鷗鷺鴛鴦作壹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以及《長宵》、《冬夜不寐》等,都流露了壹種"珠淚向誰彈","悶懷脈脈與誰說"的孤獨之感。朱淑真詩歌的題材還是比較廣泛的,她用詩歌記遊、贈答,並表達客居異鄉時對"親幃"、"親廬"的懷念。她還寫了壹些詠史詩,議論歷史,品評人物,都很有見地。如《項羽二首》、《陸賈》、《韓信》、《張良》、《晁錯》等,贊頌了"蓋世英雄力拔山"的項羽、"能將新語悟宸衷"的陸賈、"男兒忍辱誌長存"的韓信、"功成名遂便歸休"的張良、"壹言請削獨幹誅"的晁錯。她《自責》詩寫道:"女子弄文誠可罪,那堪詠月更吟風。磨穿鐵硯非吾事,繡折金針卻有功。"流露了對於婦女所受的封建束縛的憤慨不平。她還常常表現出對於蠶桑、農事和人民生活的關懷,寫有《苦熱聞田夫語有感》、《喜雨》、《新冬》等詩。她還作有許多寫景詠物詩,湖光山色,四季景物的變易,都被她藝術地再現於詩歌之中。藝術中國 ArtX.cn

藝術中國 ArtX.cn

保存下來的朱淑真詞有30首左右,在數量上遠不及她的詩,而且其中還有贗品。但其成就卻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如〔菩薩蠻〕"山亭水榭秋方半,鳳幃寂寞無人伴。愁悶壹番新,雙蛾只暗顰。起來臨繡戶,時有疏螢度。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以及〔蝶戀花〕"樓外垂楊千萬縷"、〔謁金門〕"春已半"等,都是很優秀的抒情詞。她在詞中還常常表現"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減字木蘭花〕)的孤單寂寞生活和苦悶哀愁的情感。這與她的詩基本格調完全壹致。這些詞雖然是表現了封建社會的婦女才華被壓制、婚姻不如意的不幸命運,但總的來看,其思想內容是比較單薄、消沈的。朱淑真還有壹部分詞,如〔清平樂〕"惱煙撩露"、〔江城子〕"斜風細雨作春寒"等,表現了對於愛情的熱烈向往與追求。作為壹名女作家,因為這些詞對於戀愛生活的描寫非常坦率、大膽,語言又極潑辣、通俗,所以曾經受到某些維護封建倫常的評論者的指責,如說她是"未適乎情性之正"(《東維子集》卷七),"豈良人家婦所宜邪"(楊慎《詞品》卷二)。藝術中國 ArtX.cn

藝術中國 ArtX.cn

朱淑真詞繼承晚唐、五代詞風,又接受了柳永、周邦彥等人的影響。語言清新秀麗,善於運用委婉、細膩的手法表現優美的客觀景物和個人的內心世界。她在宋代是成就僅次於李清照的傑出女詞人。陳廷焯說:"朱淑真詞才力不逮易安,然規模唐、五代,不失分寸。"(《白雨齋詞話》卷二)魏仲恭說,朱詞"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者所能及"(《斷腸詩集序》)。藝術中國 ArtX.cn

藝術中國 ArtX.cn

其詩有南宋魏仲恭輯《斷腸詩集》10卷,《後集》8卷(有殘缺),錢塘鄭元佐註,又《補遺》1卷。有《武林往哲遺著》本。又,《斷腸詞》1卷,有四印齋本。今人冀勤有《朱淑真集註》,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本。(鄧魁英)藝術中國 ArtX.cn

藝術中國 ArtX.cn

宋女作家。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 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生於仕宦家庭,相傳因婚嫁不滿,抑郁而終。能畫,通音律。詞多幽怨,流於感傷。也能詩。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斷腸集》有宋鄭元佐註本。(《辭海》1989年版)藝術中國 ArtX.cn

斷腸詞:詞集名。南宋朱淑真作。壹卷。淑真為錢塘(今浙江杭州)女子,因自傷身世,故以“斷腸”名其詞。有明毛晉汲古閣課《詩詞雜俎》本、清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本等。(同上書)藝術中國 ArtX.cn

淑真錢塘人,幼警惠,善讀書,工詩,風流蘊藉。早年,父母無識,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誌,抱恚而死。父母復以佛法並其平生著作荼毗之。臨安王唐佐為之立傳。宛陵魏端禮輯其詩詞,名曰《斷腸集》。(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藝術中國 ArtX.cn

藝術中國 ArtX.cn

順治辛卯,有雲間客扶乩於片石居。壹士以休咎問,乩書曰:“非余所知。”士問仙來何處,書曰:“兒家原住古錢塘,曾有詩篇號斷腸。”士問仙為何氏,書曰:“猶傳小字在詞場。”士不知《斷腸集》誰氏作也,見曰“兒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蘇小小乎?”書曰:“漫把若蘭方淑士,”曰:“然則李易安乎?”書曰:“須知清照易貞娘,朱顏說與任君詳。”士方悟為朱淑真,故隨問隨答,即成浣溪沙壹闋。隨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書曰:“轉眼已無桃李,又見荼蘼綻蕊。偶爾話三生,不覺日移階晷。去矣去矣,嘆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動。或疑客所為,知之者謂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

李清照(1084-1155),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生於書香門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對詩詞散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以詞的成就最高。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且以北宋南宋生活變化呈現不同特點。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自然風光別思離愁,清麗明快。後來因為丈夫去世再加亡國傷痛,詩詞變為淒涼悲痛,抒發懷鄉悼亡情感也寄托強烈亡國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壹剪梅》、《如夢令》等。其文學創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稱為“易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