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預測傷寒是否傳播。“傷寒壹日,太陽患之”是指人體受寒邪傷害,在太陽經絡開始生病。“壹日”的意思就是剛受了邪。“脈靜則不傳”,就是判斷是否脈傳。如果脈象安靜,說明邪不盛,正氣不虛,邪不散於其他經脈。“靜脈”是指脈搏平靜、沈著。“我要嘔吐,如果我不耐煩,我的脈搏很快,這也是壹種傳播”,“我要嘔吐”是邪惡勢力犯少陽經的標誌;“若急躁”,若感到煩躁不安,說明邪氣有傳播陽明經的跡象;“壹個脈搏很快的人”與“壹個脈搏很安靜的人”相比較。脈靜表示不傳經,脈快表示邪強邪無敵,是傳經的表現。
原文:傷寒第二天或第三天,看不到陽明少陽證者,不會傳染。(5)
本文跟隨上壹篇討論傷寒不傳經的見證。“傷寒兩三天”說明傷寒在時間上是第二位的,不能堅持兩三天。傷寒從太陽經開始,然後蔓延到陽明經或少陽經。臨床上陽明證、少陽證兩三天不見,仲景判斷經絡不通,邪氣仍在太陽經。
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是惡寒,是熱病。如果妳在流汗、發燒,那就叫風溫。風溫為病,脈滿陰陽,自汗,身重,多眠,呼吸打呼嚕,說話困難。如果被害者被抓,排尿不利,失去直視;如果受害者被燒傷,會微微發黃,劇如癲癇發作,被火熏到就尷尬了。壹個反轉依然通向太陽,然後反轉促生期。(6)
作為《傷寒論》的壹篇辨證論治,本文提出與溫病的辨證要點是“發熱口渴,而非惡寒”。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傷寒論》中的“傷寒”是狹義的。除了區分溫病和傷寒的要點外,還結合實例詳細描述了溫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不當造成的不良後果,提示了溫病的治療禁忌。這是書中唯壹壹篇論述溫病的文章,也是後人猜測張仲景是否有溫病專著的線索。
太陽病是壹種表病,可引起發熱、惡寒、頭部強烈疼痛。本文突出發熱口渴,不惡寒。可見,溫病的表證為頭痛、發熱、口渴、脈浮。用發汗的方法把熱病當成傷寒來治療是錯誤的。風暖汗出,風熱,所以身體在燃燒。
因為本文中的風溫之病出現在出汗之後,所以有論者認為風溫是溫病誤汗導致的惡疾。清代程應城說:“風溫為溫病之惡疾。”事實上,仲景在這篇文章中說,醫家把溫病誤當傷寒,誤當發汗,並列舉了風除熱的後果,進而提出了風溫脈證。因為風邪和溫度最初出現在表,所以脈的大小是波動的,這裏的“脈陰陽浮”的“陰陽”指的是大小。這是對照《傷寒》第三篇“陰陽脈緊”寫的,指的是脈象寒急,陰陽脈緊,表示沈浮。這是壹種溫病在表,所以陰陽的脈是浮動的,這裏的陰陽指的是大小。同樣是陰陽脈,意思不壹樣。這種陰陽兩浮的脈象符合太陽的脈象,溫病的具體脈象本書不涉及。因為刮風刮風,汗流浹背,沈重無比;熱度過高對心神有害,心神不寧,引起嗜睡、呼吸沈重、打呼嚕;如果心支配文字,熱了傷心了文字就很難出來了。如果用下法治療,必然傷害津液和膀胱的氣化功能,所以排尿不利,直視,失尿。小便不利是對下法的誤用,傷害了膀胱的氣化功能。直視是眼睛不靈敏或不動,是下法誤用,傷及肝腎之陰所致。失尿指尿失禁,但註中有不同意見:許認為是尿失禁;第二版教材(全國中醫藥產業規劃教材第二版)認為是失禁,包括大便失禁,理由是腎負責排便。我覺得應該是尿失禁,因為前面不宜排尿,後面也不宜排尿,說明有尿失禁和不排尿兩種情況。津液誤入導致無尿;或因誤傷腎膀胱氣化功能,腎失固,大小便失禁。
若誤用火攻(指艾灸、火針等古代治療方法),以熱治熱,二陽被熏,輕則血色,皮膚偏黃。嚴重的時候熱傷血,風傷神,現在是驚風抽搐。用火攻,壹個錯誤可以耽誤壹天,壹個錯誤重復,病人就死了。
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壹段是“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通過臨床表現與傷寒相區別。第二段“如果妳在出汗,妳會感到熱,這就是所謂的風溫”,引用了風溫出汗造成的後果。在第三段,“風溫是壹種疾病...進而逆轉生命期”,補充了風溫脈象並提出了誤治的後果和治療禁忌癥,警示大家以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