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膽石癥簡介

古籍中的膽石癥簡介

膽石癥為病癥名。指膽道系統內結石的總稱。主要包括膽囊結石、肝外膽管結石和肝內膽管結石。屬祖國醫學“脅痛”“黃疸”“胃脘痛”“腹痛”等範疇。膽石形成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但與膽道感染、代謝障礙、膽汁滯留等有關。

膽石癥(cholelithiasis)即膽道系統(膽囊及膽管)發生了結石。膽石癥是世界範圍的常見病,我國也不例外,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近20余年來,隨著影像學(B型超聲、CT及MRI等)檢查的普及,在自然人群中,膽石癥的發病率達10%左右,國內屍檢結果報告,膽石癥的發生率為7%。隨著國人的生活條件及營養狀況的改善,膽石癥的發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尤其是膽囊結石的發生率顯著增高。膽石癥以女性患者多見,尤其是較肥胖的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2。

膽石癥系指膽道系統內存在有結石而言,結石可發生於膽道的任何部位,如結石發生在膽囊則稱為膽囊結石,發生在膽總管稱為膽總管結石,發生在肝內膽管時則稱為肝內膽管結石,發生於肝外膽管則稱肝外膽管結石。結石也可同時或先後發生在壹個患者的多個部位,少數患者其膽道內雖有結石,但可不引起癥狀,稱之為無癥狀性結石。但絕大多數患有膽石者可產生癥狀,腹痛(脹痛或絞痛、劇痛)、惡心嘔吐、畏寒、發熱及黃疸是膽石癥的重要癥狀。

壹般而言,膽石發生在膽道的不同部位時,其癥狀並不完全相同。現按膽囊結石、肝外膽管結石及肝內膽管結石分別描述。膽囊結石臨床表現有膽絞痛或上腹痛、惡心與嘔吐、消化不良、畏寒、發熱、黃疸、右上腹壓痛、膽心綜合征;肝外膽管結石臨床表現有上腹疼痛或絞痛、寒戰與高熱、黃疸、上腹部壓痛;肝內膽管結石臨床表現有上腹部疼痛、黃疸、上腹部壓痛。 由於解剖和生理上的特點,三者之間可互相演變發展。膽石主要由膽汁中的膽固醇、膽色素、鈣鹽等物質構成。膽石形成因素復雜,常見者為膽汁代謝及排泄異常,感染或炎癥以及膽道蛔蟲等。膽囊結石數量不壹,大小不等,其成分以膽固醇為主,帶石者半數以上可無癥狀,有的僅表現為消化不良或上腹不適等。但有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而出現癥狀。膽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的成分,以膽紅素或混合結石為主,引起的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多取決於結石對膽管阻塞的程度和有無感染存在,多數可由此引起發急性膽管炎而出現右上腹痛、寒戰、高熱及黃疸。

近10余年來,在膽石的治療方面,無論是藥物排石、溶石治療、碎石治療還是內鏡下治療等都有了迅猛的發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也已廣泛開展,給廣大膽囊炎、膽囊結石患者帶來了福音。

詳見百科詞條:膽石癥 [ 最後修訂於2015/6/22 17:56:39 ***2097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