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探秘清代皇陵

探秘清代皇陵

清帝死後,都有規模巨大的陵寢,以便後嗣四時致祭。陵寢成為祭祖的另壹重要場所。

清代帝王和後妃的墓地統稱陵寢。實際上,帝後墓稱陵,妃嬪等人的墓稱園寢。清代帝王陵寢主要分布在三個地方: 即今遼寧省的盛京三陵,河北省遵化縣的東陵和易縣的西陵。

清入關前,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死後,分別葬在盛京(今沈陽)的天柱山和隆業山,是為福陵和昭陵,它與興京(今遼寧省新賓縣)啟運山下清朝的祖陵——永陵,合稱盛京三陵,又稱清初三陵。

東陵地點的選定,據傳說,順治帝在壹次狩獵活動中,偶然來到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西的昌瑞山下,優美的自然環境使他流連忘返。順治帝對隨侍大臣說:“此山王氣蔥郁非常,可以為朕壽宮。”隨手取出佩韘(shè)擲出,並對侍從說:“韘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帝的孝陵在這裏動工修建。順治帝死時,工程未完。到康熙二年(1663)工程完畢後才葬入地宮。隨葬的有孝康、孝獻兩位皇後。這就是清東陵的第壹座陵墓。以後***修建十三座帝、後、妃陵墓。

清東陵東起馬蘭峪,西至黃花山,北接霧靈山,南面有天臺、煙墩兩山相對峙,中間自然形成的出入口稱龍門口。整個陵區以中間高高突起的昌瑞山為界,可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大部分。陵區四周層層設置紅木樁、白木樁、青木樁,作為陵區的界標。樁內禁止樵牧和耕種。青樁之外還有二十裏寬的官山,全區占地面積達二千五百多平方公裏。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二百四十余裏。清朝在這裏最早建陵的是雍正帝。雍正帝即位之後,起初決定將自己的陵址選在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下,以便與其父祖墓地相鄰。後來又覺得其地不甚理想,怡親王及總督高其倬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永寧山)天平峪“為上吉之壤”。經大臣議奏,都認為易縣適合,以迎合帝意。於是,雍正帝決定將自己的陵址由東陵改到西陵。

西陵地處丘陵,四面環山,古松成林,風景非常秀美。陵區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莊,西至紫荊關。四周廣設紅、白、青莊等,與東陵相同。陵區內,殿堂樓亭千余間,石建築和石雕刻百余座,總占地面積小於東陵,但也是壹個規模很大的陵區。

清朝在東西陵各設有陵寢內務府、陵寢禮部和工部等,掌理祭祀、修繕等事宜。八旗兵負責陵寢守護,綠營兵管理陵界守衛。

清代,壹座完整的帝陵的主要設施為:神路兩旁的石牌坊、大紅門、華表、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多對石象生、龍鳳門、小碑樓(神路碑樓)及多孔石橋,神路終點是陵墓建築的正門——隆恩門。門前東、西兩側是值房和朝房。值房是護陵人員的住所;東朝房為茶膳房,西朝房為餑餑房。在東朝房以東稍遠壹點的地方,是儲藏祭物的神廚庫。進隆恩門,迎面是壹座巨大的、專為供奉神主和祭祀用的隆恩殿。院內東、西各有配殿。東配殿存放著祭祀時用的祝版;西配殿是喇嘛念經的地方。隆恩門內東、西兩側建有焚燒祭物的兩座焚帛爐。隆恩殿後依次建有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最後是寶城和寶頂。寶頂下就是停放官槨的地宮。在當時修建這樣壹座帝王陵墓,壹般要花費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後陵壹般都小於帝陵。妃園寢多為群墓,建築十分簡單。

帝王祭陵之禮,西周已有。漢以後,歷代各有興革,但壹直列為皇家重要的祭祀活動。清代基本延續明制,改動較少。清朝規定: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忌辰及國有大慶,皆行大祭;每月朔望為小祭。大祭,如皇帝不親祭,均派宗室王公大臣為承祭官致祭;小祭只是上香,由守陵王公大臣行禮。

若皇帝謁陵,只在當日換素服到寶城前三奠酒,行禮而退。若皇帝親行大祭禮,屆時須在隆恩殿內設供。祭品有牛壹,羊二,羹、飯、脯、醢(hǎi)十八種,餅、餌、果實六十五種,另有帛、茶碗、金爵、金匕、金箸等。祭時皇帝素服由左門進隆恩殿,至供案前跪,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王公百官隨同行禮,然後依次進行初獻、讀祝文、亞獻、三獻禮。每壹獻皇帝及王公百官均行三跪九叩禮,然後送燎。皇帝望燎畢,從左門出殿,進陵寢左門至明樓前,西向立舉哀,王公百官在陵寢門外舉哀(冬至日及慶典行大饗禮,著朝服不舉哀)。舉哀片刻,即告結束。

根據明制,清朝亦規定每年清明節行敷土之禮。敷土禮亦可遣官進行。若皇帝親行,是日更素服,由幫扶擔土大臣隨皇帝進至寶城前,然後著黃色護履,由寶城東蹬道升至寶城上石柵欄東,大臣將兩筐土合為壹筐,至寶頂正中敷土處,由幫扶添土大臣跪進給皇帝。皇帝跪接,拱舉敷土。敷土後再行時饗禮。此禮清初期皆因明制,敷土十三擔。乾隆帝認為十三擔往返上下二十多趟,“似覺煩數”,自乾隆二年(1737)起改為壹擔。

有清壹代,謁陵最勤的是乾隆帝。他在位的六十年及當上太上皇的三年中,有四十個年頭都舉行謁陵活動。年輕時幾乎每年舉行,只年老時才間斷過壹兩次。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和嘉慶元年(1796),仍以八十多歲的高齡,親謁東陵、西陵,表示尊祖敬宗的誠意。

歷代帝王皆以厚葬為榮,清代帝後的隨葬物向無明文規定,只有慈禧太後的殮葬品尚留有記載。其隨葬物非常豐富,服飾鋪蓋上的裝飾,僅珍珠壹項,加上填充棺內空隙的珍珠,可以計數的就有三萬三千五百六十多顆;另有各種紅寶石、藍寶石、貓眼石、祖母綠等三千六百六十多塊;各種翠玉器物,包括翡翠西瓜、桃、荷葉、蟈蟈白菜、碧璽蓮花、黃紅寶石李子、杏、棗、金佛、玉佛、羅漢、駿馬、珊瑚樹等***三百五十多件。在她的棺槨中,雖然沒有金縷玉衣,但也稱得起是珠埋玉葬了。就其價值來說,比前者更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