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時漢軍唱的歌曲是《楚歌(古代的楚地漢族民歌)》帶有鮮明的楚地文化色彩,秦末漢初最為盛行。楚歌在漢代十分流行。項羽的絕命之作《垓下歌》和劉邦的還鄉之作《大風歌》均為楚歌的代表作。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余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擴展資料
楚歌在形式上有別於《詩經》的四言體,而多在隔句末尾綴以“思”或“兮”字,很有規律,在形式上顯示出壹定特色。後為屈原所吸收,發展成為參差錯落的騷體詩。
先秦時期的楚歌,散見於《詩經》的“周南”、“召南”及部分古籍中。至秦漢時期,楚聲短歌進入宮廷,登上廟堂,頗受封建帝王的喜愛。
如項羽有《垓下歌》、漢高祖劉邦有《為戚夫人歌》、《大風歌》,漢武帝劉徹有《秋風辭》、《瓠子歌》等。其中以劉邦的《大風歌》最出名,文帝、景帝年代曾奉作宗廟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