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良好功效。
北宋文人張耒,對米粥養人的體會很深,認為每日清晨吃米 粥是進食補養的第壹妙訣。他在《粥記》中寫道:“每日起,食粥壹 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 之妙訣。”
北宋文豪蘇東坡,也經常食用米粥以調補,他的體驗是夜晚 吃粥更妙,他說:“粥既快美,粥後壹覺,妙不可言也。”
詩壇壽翁陸遊,享年八十有六,他深受米粥補養之益,從中 悟出吃粥養生是延年益壽最簡便有效的妙法。他專門寫了壹首《食 粥》詩,大力贊頌:“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 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養生方法;多食粳米粥 。“每日起食粥壹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大米的壹種),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氣的良藥。
同時,相關古籍也有記載:
(1)《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2)《千金·食治》:“平胃氣,長肌肉。”
(3)《孟詵》:“溫中,益氣,補下元。”
(4)《日華子本草》:“壯筋骨,補腸胃。”
(5)《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6)《綱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益胃除濕。”
(7)《別錄》:“味苦,平,無毒。”
(8)《千金·食治》:“味辛苦,平,無毒。生者冷,燔者熱。”
(9)《七卷食經》:“味甘,微寒。”
(10)《綱目》:“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