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先秦時期。
春秋時期最早流傳、應用和編輯了300首詩,孔子創立了儒家詩教。他的詩教理論,以及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方法論和茍子創立的儒家文學(學術文化)觀,為後世《詩經》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漢學時期(漢至唐)。
漢初,《詩經》成為經典。陸、齊、韓、毛四派傳世詩,反映了漢學內部現代經學與古代經學的鬥爭。鄭玄《毛詩列傳》以毛詩為基礎,實現了今文與古文的合流,是《詩經》研究的第壹個裏程碑。漢初教《詩經》的* * *有四派,即齊致遠鼓聲、陸裴、顏之儀韓嬰、趙之懋衡、,簡稱齊氏、陸氏、韓石、石矛(前兩者以國名,後兩者以姓氏)。齊、陸、韓的詩,在西漢時期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毛詩雖然問世較晚,西漢也未立為官學,但卻在民間廣為傳誦,最終壓倒三家詩而盛行於世。後來三首詩相繼去世,現代看到的《詩經》是“毛詩”派的翻版。
但漢初這四大學術中心的《詩》教,絕不僅限於齊、韓、魯、毛四祖。《漢書·儒林外史》說:“漢興...說《詩》,魯有沈培公,齊元有谷生,燕有韓太傅。”這恰恰說明沈、袁、韓是陸、齊、燕湧現出來的高手。他的《詩》學只形成了地域特色,沒有明確的派別劃分。只有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詩”的傳播才由無序走向有序。而《詩品》傳播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就是《詩品》博士的設立。
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學的內部發展是鄭雪與王雪之爭,南學與北學之爭。北學基本上繼承了漢代的章句學,南學則繼承了魏晉以來玄學儒學的學風。每個老師都有自己依據的情況,不僅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和理論上的分歧,也使得國家在科舉考試中缺乏統壹的標準。
初唐經學延續了南北朝以來的師生關系。顯然,“師說多事”的局面不符合初唐大壹統思想的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統壹南北經學和學風成為當務之急。孔《毛詩正義》完成了漢學諸流派的統壹,成為《詩經》學的第二個裏程碑。
第三,宋朝(宋誌明)。
為了解決後期封建社會的矛盾,宋朝對儒學進行了改革,興起了以自由考證和論證為主的思辨學風,對壓倒漢學的《詩經》學進行了批判和論辯。朱熹《詩集傳》是宋代《詩經》學的壹部力作。它以理學為基礎,集中宋人訓詁和考證的研究成果,初步註意到《詩經》的文學特征是《詩經》研究的第三個裏程碑。
元明是宋學的延續。《詩傳》有著幾百年來必須遵循的權威地位,宋學的末流僵化而空洞。直到明末,在《詩經》名物的音韻和考證方面才有所成就。明代詩話中也有對《詩經》的文學研究。
第四,新漢學時期(清朝)。
清人主張復興國學,以復古解放國學,要求擺脫宋明理學的束縛。清初的《詩經·宋學學》是壹部通論性的著作。經過這場鬥爭,漢學壓倒了宋。乾嘉時期的政治壓力產生了以經學為基礎的考據學派,對《詩經》的文字、音韻、訓詁、名物進行了廣泛的考據。道賢之後的社會危機催生了現代文學流派。他們對這三首詩進行了搜索和研究,並通過充分發揮正義原則來促進社會改良主義。在新漢學內部,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的鬥爭又開始了。在清代的宋學之爭、漢學之爭、古文今文之爭之外,還有姚紀恒、崔恕、方雨潤等獨立的思想家。
隨著中國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急劇轉型,在近代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沖擊下,殘存的清代古代文學、清代現代文學和宋學都走向衰落。
摩登時代
作為《詩經》研究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詩經》研究有別於前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壹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社會轉型,文化更替,學術轉折。壹切都處於新舊雜糅、漸新的狀態。早在“五四”前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魯迅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就以革命的民主思想研究《詩經》。
在《詩經》研究領域,既有章太炎、吳闿生、林壹光等傳統學者,也有胡適、聞壹多等綜合素質較高的現代學者。
從研究成果來看,傳統學者在經學的支配下,繼續傳統的註疏研究,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果,以吳闿生的《詩意》和林壹光的《詩經》詮釋為代表。雖然是經學的延續,但其中頗有壹些開明之舉,與現代《詩經》的研究原則不謀而合,是新舊雜糅研究局面的壹種表現。
在現代研究理念的指導下,新學者在新的研究模式下取得的學術成果是這壹時期《詩經》研究的主流,代表了當時《詩經》研究所能達到的水平。胡適是現代《詩經》研究的開創者,顧頡剛的《詩經》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地位、朱自清的興說、朱東潤的詩心說、聞壹多的《歌與詩》都以其系統、連貫、細致的特點遠遠優於傳統的詩歌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聞壹多,他在豐富的《詩經》學著作中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見解,結合民俗學、文學分析和考證的方法,揭示了《詩經》的內容和藝術性,創立了新的《詩經》學。
民國時期的《詩經》研究處於新舊學術範式交替的特殊時期,這決定了其學術思想必然具有絕對性和片面性的壹面。這壹代學者急於推倒傳統的經學研究模式,開拓《詩經》研究的新局面,更加關註傳統《詩經》學的弊端,尤其是排斥正統的《詩經》學觀。這種認識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特定的歷史價值和意義,但其缺陷和不足也是毋庸置疑的。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歷史虛無主義,阻礙研究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深入性。
郭沫若是《詩經》現代翻譯的奠基人,提出了將《詩經》應用於古史研究的科學研究體系。1930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廣泛利用詩歌、書籍、易經、甲骨文、金文等歷史文獻,開始探索中國古代社會形態。1945出版的《十批判書》和《青銅時代》進壹步發展了前人的觀點,修正了壹些論點,準確地確立了西周奴隸社會理論。《詩經》在兩部書中被廣泛引用作為論據。1952出版的《奴隸制時代》,收集了建國後的研究論文。書中很多文章都談到了《詩經》,尤其是對周代社會的論述和單純談《詩經》,對《詩經》的歷史和文學價值作了全面的評價。
20世紀的《詩經》文學研究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訓詁、解構、理解、鑒賞的研究模式,無論是在觀念和方法上,還是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現代文學闡釋在把握文學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要註意實證、感悟和理論的結合,在作品內容與歷史環境、形象與理解、形式與內容、感情與思想的統壹中進行分析,透過作品的表面挖掘其深刻內涵,從時代的思想文化精神中進行觀照;在藝術上,要註意總結他塑造藝術形象、創造詩意意境的方法,揭示他的藝術創作個性、風格特征、具體表現手段及其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從上述發展的輪廓可以看出,兩千多年的《詩經》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1.《詩經》性質、時代、編纂、體系、教學學派、研究學派研究;
第二,對每篇文章的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研究;
第三,史料的研究;
第四,文字、音韻、訓詁、名物的考證,俠義資料的校勘編纂研究。
在這四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從孔子到當代,要給予科學的總結,批判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