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民俗學者的中國民俗與現代性

民俗學者的中國民俗與現代性

民俗定義

時光飛逝。這四個字雖然老套,但卻是真的。不知不覺,世界或者說中國已經進入了21世紀。中國壹直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古老國家。民俗作為文化的壹種特殊表現形式,自然有許多豐富的內容。但由於中國本身只是壹個發展中國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與現代的沖突日益尖銳,民間文化既不能拋棄傳統,也不能面對現實。

當然,定義總是需要的。什麽是民俗?畢生致力於民俗學研究的“民俗學大師”、已故北師大著名教授鐘敬文先生認為,民俗即民俗,是指壹個國家或民族廣大人民群眾所創造、享有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並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壹旦形成,就成為調節人們行為、語言和心理的基本力量,也是人們獲取、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重要途徑。

其實“民俗”這個詞在中國已經出現很久了。如《禮記·衣冠》:“故尊民者,宜作好章,以示民風”;《史記·孫帥傳》:“楚民風,好弼車”等。此外,還有很多意思相近的詞,如“習俗”、“風俗”、“民俗”、“民俗”等。鐘敬文先生認為,民俗大致可以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物質民俗主要包括生產、商業、飲食、服飾、居住、交通、醫療等民俗;社會民俗學主要包括組織民俗學(血緣、地域組織等。)、社會制度民俗(如習慣法、生活禮儀等。)、20歲時的節日民俗和民間娛樂習俗;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間信仰、民間巫術、民間哲學倫理、民間藝術等。語言民俗包括民間語言和民間文學。民間語言如俗語、諺語、俚語、歇後語、謎語等。民間文學主要包括神話、民間故事、民歌等形式。

民俗文化現狀

我不是民俗學家,又生活在城市,所以對這個問題的了解相當有限,但我可以從壹個普通中國人的角度來談談。很多人說,民俗壹年比壹年淡,連最有民族特色、最傳統的春節都感受不到記憶中的“年味”,過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每個人都慶祝春節。從現在開始,味道真的淡了很多。在家照常坐在電腦前,最多給朋友發兩條消息,12點左右去看鞭炮。但是,小時候不是這樣的。至少,當時的人們似乎很熱衷於出來放煙花或者看別人放煙花,在新村裏的人氣也旺多了,不像現在這麽冷。(不過12分的人氣還是很大的)

接下來的元宵節也是如此。小時候的紙兔燈在哪裏可以找到?另外,今年元宵節我是在學校過的,連餃子都沒吃。唉,可惜了。其他的節日,比如清明節,端午節,至少在我生活的城市,感覺越來越弱,比情侶節,聖誕節等所謂的“洋節”差多了。更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根本得不到壹些關於民俗的知識和做法,或者說沒有地方可以得到。當然,雖然我也是年輕人中的壹員,我小時候也聽說過壹些事情,比如長夏摸雞蛋,冬天至日上晚上不出門等等。

以上是我表達的所有遺憾和不足,大家不必灰心。雖然民俗意識開始淡化,但並沒有消失,只是還在頑強地發展。我們以之前的春節為例。雖然年底淡了很多,但關鍵的事情似乎很多。比如年夜飯,壓歲錢,年夜飯,拜年,貼祝福,買年貨,家家戶戶還是要這麽做的。可見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還是很強的。

另壹方面,各種比較傳統的東西也不時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比如陜西黃帝陵好像每年都有祭祀。(臺灣省壹直在做,只是地點有點不壹樣。)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傳說中的始祖,自然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這樣的活動對於弘揚傳統文化非常有用,也算是真正的祭祖吧。還有山東的孔廟,每年也搞祭祀活動。孔子雖然不是神,但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壹,說他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為過。類似的還有在天津舉行隆重的紀念媽祖天妃廟建廟724周年大會,也為充分發揮中國民間文化的寶貴資源做出了表率。眾所周知,早在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臘就流行每四年舉行壹次奧運會,以祭祀雷電之神宙斯。經過2800多年斷斷續續的發展演變,這壹古老的廟會民俗比賽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現代奧運會,成為世界各族人民最關心的當代文化瑰寶,為發揮古老民俗文化資源的現代化效應樹立了最高典範。所以我覺得這個所謂的模仿是非常可行的。

而且,還有所謂的宗族問題。在傳統社會,宗族之間的關系非常牢固,但現在在城市,這種觀念已經淡漠了,似乎因為計劃生育,宗族更難發展。不過,其實宗族在農村還是挺厲害的。我覺得家譜還是挺有意義和價值的。其他宗族之間的關系雖然是傳統的,但如果不是必須的,就會消亡。

雖然我對民俗的了解有限,但我講了這麽多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也說明了盡管受到現代化的沖擊,民俗仍然有很強的影響力,讓我們這壹代年輕人對壹些傳統民俗還是有壹定的了解,這無疑是壹個好消息。以下問題是現代化或經濟發展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

現代和民俗

如今說到民風,好像是壹本封存在書櫃裏很久的古書,散發著潮濕黴味。但是,民俗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象征和精神靈魂,不應該被遺忘。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必然會發生變化,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談論改變習俗已經很久了。回過頭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傳統的民俗離我們越來越遠,不僅僅是因為形式的衰落,還因為民俗中很多美好的東西被我們拋棄了。在樸素的文化中,有孝順,有家庭和睦;茶館文化裏,鄰裏和睦;在婚俗文化中,老人白頭偕老...生命是流動的;社會發展;“風俗隨時變”;當然,節日文化也會相應發展;而民俗的現代性也會與時俱進。

21世紀將是世界從經濟高溫度時代轉向文化高溫度時代的全新時代。中國應盡快抓住機遇,關註文化傳統中值得弘揚的精華,並將其有效融入兩個文明的現代化進程。任何人輕視或忽視傳統民間文化,或忽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效應,最終都會受到文化規律的無情懲罰;尊重優秀文化傳統,重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效應,將是新世紀先進文化建設的成功之路。

話說回來,中國現在的重點還是經濟建設,兩個文明的重點似乎是物質文明建設。所以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真的很鄙視民風。這不得不說是壹個隱患。但是這個問題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壹些所謂的發達國家現在也不完善(比如日本和美國)。如前所述,風俗是隨時變化的,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壹些民俗必然會被社會淘汰,壹些新的民俗會誕生。但是現代社會的問題是,似乎在被淘汰的同時,沒有或者很少的東西在誕生,這是必須要註意的。所以即使到了現代,新的民俗出現,比如短信,電子賀卡,真的很讓人頭疼。我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什麽新傳統。也許看春節晚會是壹種?天知道。

民俗文化能否守住固有的地位,大概不是個人能回答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對壹些民俗進行適當的改變,以適應現代人的觀念。這個方法還是可行的。因為有壹些民俗,現代人還是喜歡的。比如剪紙,還有壹些手工藝品,現在好像挺流行的。劃龍舟還有什麽?應該保留,可以作為體育鍛煉,弘揚傳統文化。真是壹舉兩得。另外,七夕情人節似乎在年輕人心目中有壹定的地位,這說明傳統民俗在某些方面的魅力還是很大的。

傳統民俗文化的意義

這壹節主要講民俗文化對社會的意義,因為這個東西對個人的意義反正是相當有限的。

有些人還認為民俗文化膚淺、膚淺,這顯然是壹種誤解。誠然,民俗文化是膚淺的,甚至是無知的,但它仍然是人們生活智慧的結晶。比如壹些手工藝品,還有壹些獨特的飲食和衣著習慣,稱之為藝術壹點也不為過。

當然,別忘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存在,比如京劇、越劇。難道不是來自民俗?這些也是膚淺的嗎?還有,圍棋這種我認為最聰明的棋類活動,難道不是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嗎?這些都是傳統民俗文化的娛樂意義及其作為文化的傳承意義,真正的民俗文化自然有其相當的現實意義。

因為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的典範,而且是世代穩定的,是壹個民族深厚文化積澱的產物。因此,民間文化的約定俗成具有很強的遵守要求和價值規定性,同時又外化為行為規範,在思想上給人壹些約束和塑造,被稱為不成文的習慣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文化具有整合、凝聚和規範的功能,可以有效排除幹擾,保護文化特色,發揮重要的社會控制作用。根據民俗學專家的調查,在壹些經濟落後的地方,村民之所以能夠和睦相處,是因為村民們仍然默許和遵守的習慣法、道德規範和民間信仰。這些道德規範和民間信仰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整合和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以及增強村莊、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壹些優秀的民間習俗和傳統,特別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壹些良好的禮儀和道德規範,對群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整合和促進的作用。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過去時代形成的壹些風俗習慣和道德規範,如忠、孝、義、信、和、敬、善、序、別、助人、慈善、濟困、報恩,或否定太多或宣傳不夠,都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從而導致群體、國家、民族。大量惡性案件的發生,包括令人震驚的殺母殺父事件,父親強奸女兒等亂倫事件,拒絕贍養和遺棄喪失勞動能力的父母等。,不能不讓人深思。如果舊的風俗習慣真的屬於已經失去生命力的陋習或民風,那麽壹旦被淘汰,就必須有新的成熟的風俗習慣來替代,而不是留下壹片空白。留下的縫隙越多,時間越長,社會秩序的混亂必然乘虛而入,給整個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當然,民俗中也有壹些宣揚迷信、悲觀、支配、壓迫的東西。有必要做壹個區分。走到最差,得到本質,在哪裏都是壹樣的。我相信人是有壹定辨別能力的,不會盲目與民俗掛鉤。這也需要增加教育的普及。這也是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最大的區別。如果沒有自我教育,壹些民間習俗會被統治者所利用,從而更方便地實施壹些恐怖或專制的統治。這是人民的悲哀,民風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