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原始社會時期建築的歷史作用

原始社會時期建築的歷史作用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建築非常簡單。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原始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大致相同,建築多有相似之處。

原始人工住所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起先住天然山洞或巢居樹上,後來出現人工修築的豎穴和地面住所,如蜂巢屋(石塊砌成,密集似蜂巢),樹枝棚(用樹枝搭成穹窿形,有的在外面再抹粘土,見圖),帳篷(用樹枝和獸皮搭成)等。大抵漁獵者多住洞穴,畜牧者多宿帳篷,農耕者多居草屋。中國的吉林、山東、江蘇、浙江、臺灣、河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附近均有舊石器時代人群居住洞穴遺址;古籍中也有巢居傳說的記載。農業村落新石器時代出現農業,人類開始定居,很多地區出現雛形村落。蘇聯基輔附近發現的特裏波利耶文化的氏族村落居民點科洛米西納I,住宅圍成兩個同心圓,外圓直徑約170米,每所住宅各長約30米,面積約150平方米,可住20~30個氏族成員;內圓直徑小得多,每所住宅只有12~30平方米,可能是供剛成婚的配偶家庭用的。

中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超過7000處,遍布全國。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的兩處,距今已有7000~8000年。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村落,大的面積達數萬至數十萬平方米。村落分區明顯,壹般包括住地、墓葬地、窯址、窯穴,並已有防禦性塹壕。壹般建築環列四周,面向公***中心,體現了氏族社會的特點。黃河流域典型的村落遺址如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住房多為淺穴或地面建築,以木骨架抹草泥成為墻壁和屋頂。住房中央有火塘,地面經壓平火烤,堅硬光滑。氏族社會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出現套間房址、井址;普遍有石灰質的地面表層,光潔耐用。結構上已有承重柱列,柱腳和墻身之下有的墊燒土塊,有的經夯築加工。

長江以南,發現多處住房的樁基,可能是早期幹闌式建築(見毛家嘴幹闌遺址)。其中最早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下層,約為公元前3500~前2800年遺存。木樁上有最早的榫卯遺跡(見彩圖)。杭州灣壹帶的原始社會村落已會開渠引水。東北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有供熱的暖道火墻。西藏昌都卡若有約公元前3300~前2100年的房屋遺址,用卵石壘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