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壹。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余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註。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壹百篇,後人劃分為壹百二十卷,全書***八十萬字。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4、《後漢書》
《後漢書》是壹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誌,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範曄根據東漢壹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5、《三國誌》
《三國誌》,二十四史之壹,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壹。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壹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誌》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誌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三書才合為壹書。
百度百科-史記
百度百科-漢書
百度百科-資治通鑒
百度百科-後漢書
百度百科-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