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東封泰山時,必經謝過城,在此先行封土之禮。文武百官、隨從人員及幾十萬大軍駐紮於此恭候待命。漢武帝感到周圍地勢開闊,山環水繞,頗有龍虎之勢就想建明堂,苦於不知。這時濟南人公玉帶獻皇帝明堂圖壹幅。於是,漢武帝就依照此圖建立了漢明堂。《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壹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環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漢武帝先後8次登泰山,其中5次除在岱頂舉行封禮外,山下祭祖、祀天神的大典都是在漢明堂舉行的。繼而是東漢光武帝、章帝、安帝接踵來此,或封禪,或巡狩。古人認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統萬物,天子在此既可聽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體現天人合壹的神聖之地。
如今,漢明堂故址僅剩下壹個突兀於平地之上的石崖。漢武帝劉徹東封泰山時諫撤,築為圓形高臺。遺址東西長180米,南北寬80米,高17.6米,瓦礫遍地,且有紅燒土及灰坑,曾出土周代至漢代的遺物,多是些泥質灰陶和夾砂灰皮陶,有周代的飾粗繩紋尖足鬲、侈口寬沿灰陶盆、高足平盤豆,有漢代的布紋瓦等。高臺之東是改道後的明堂河,西側有明堂泉,以石砌築為池,清澈甘冽,為名泉之壹。
漢明堂重建工作始於2000年,占地17324平方米,風格為漢代建築,建築氣勢宏偉,古色古香,讓人仿佛置身於古代皇宮。
漢明堂建築結構由東膳房、書畫院、仿漢樂舞演藝大廳博物館、茶藝館及漢明堂碑林五部分組成。室外園林綠化面積600余平方米,園中荷塘月色、池邊垂柳依依、亭臺樓榭、小橋流水。東膳房的食文化,西茶苑的茶文化,書畫院的古文化,無不體現出漢明堂特有的文化內涵。
園中靚麗的孔雀、異地的鴕鳥、嬉戲的紅魚,更為博大浩瀚的漢明堂增添了活潑靈氣。讓人在品味歷史的同時,不失雅趣。
“山東省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入庫項目之壹”、“2006年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優秀產業項目”、“泰山周邊最具特色的仿古建築群”……這壹個個榮譽是對漢明堂的肯定,更顯現出全國乃至世界對泰山文化的認知、融合與褒獎。岸人雲:“新漢明堂,故地而建,北臨碧霞湖,古色古香,精巧別致,氣勢宏偉,大漢遺風。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泰山,奇峰百疊,天人感應,精神不息,高山仰止。”
2007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首批旅遊文化示範地發布及中國文化之旅推廣大會”上,漢明堂與蘇州古典園林、大理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西安大唐芙蓉園等30個全國著名旅遊景觀***同入選全國首批旅遊文化示範地。
現在的東禦道始於泰山東麓的上梨園村,位於漢明堂的西北方向。
東出泰安,沿泰明路北行數公裏,從壹不寬的路口拐向西,壹座牌坊赫然聳立,上書“泰山東禦道”五個大字。
過牌坊繼續西行,路兩側是漫山的果園,掩映在其中的是數十家各色農家飯店。所謂的東禦道,是泰山山脈壹個比較開闊的溪谷。自泰山東南麓上梨園村起,途經柴草河,沿大直溝路,可從山後到達中天門,全長6公裏。這裏是泰山登山路線中比較古老的壹條,其“明堂落日”與“半山腰玉”、“雲海日出”、“碧霞佛光”等並稱泰山八大奇觀。
山裏各色農家飯店,店名無不與“禦道”有關——“禦道山莊”、“禦道炒雞店”等等,壹間間草舍錯落有致地掩映在綠竹叢中。有的農家飯店還搭建了簡單的娛樂設施,比如秋千、搖椅、吊籃,很吸引孩子們和年輕人。
從直溝水庫大壩往上走,經過大概兩個小時的行程,就可到達中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