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考慮這本書的裝幀風格時,真的是左右為難,時髦不時髦是輕浮;傳統穩重成熟;圖文並茂,恐怕會畫蛇添足。因為她的寫作思路很清晰,畫面感和想象力很強,完全不需要圖解。最後還是選擇減法,用簡單的材料,選擇簡單的排版,用改良的毛邊裝訂。因為這本書除了“微愛”部分都是短文,是獨立的,沒必要壹口氣看完整本書。我跟她說了我的想法,讓她趕緊給我出個書名。她將書名命名為《不裁》,有“無能”的諧音,也有不加修飾的意思。我很喜歡這個標題。也符合毛邊書的裝訂風格。因為毛邊書的成品尺寸略大,如果把毛邊書裁開,會發現頁面外有很多空白,看起來比較松,有閱讀和呼吸的空間。妳也可以在頁邊空白處寫讀書筆記。而且給讀者壹種閱讀時短暫的等待和愉悅,比那種隨處可見的文字更有審美的過程和趣味。完整的看完這本書,讀者會發現書的質感發生了變化,因為書是手工切割的,原本光滑的邊緣變成了毛邊。參差不齊的缺陷給人壹種殘缺美的視覺享受。
看太多漂亮的文字總會讓人疲憊。我覺得應該在讀者的閱讀旅程中提供壹個視覺上的“驛站”,但讀者要參與建立,也就是輕輕剪開印在牛皮紙上的折疊頁,就像推開壹扇門壹樣。呈現給讀者的是顧十九寫的文字,其中的畫面和攝影都是她在我的“威逼利誘”下親手繪制或拍攝的,書頁是獨立插入書中的。讀者喜歡可以剪開,非常喜歡可以撕下來貼在墻上。
在書的前環襯上設計壹個書簽,也可以當切紙刀撕下來,不傷手。書簽上的圖案是顧時久手繪的。扉頁上有兩張圖書館的票,也是用十九古畫插圖設計的。
書名印在灰紙上,字體不大,顏色也不能艷麗。封面的標題是用縫紉機在壹條線上自由行走,每本書都不壹樣。體現了手工不裁剪的意思,也方便讀者在書店識別。
——朱贏椿的“切開”和“不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