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八大處的古剎有哪些?

八大處的古剎有哪些?

靈光寺創建於唐大歷年間,靈光寺坐北朝南,縱向布局。南部為大悲院和金魚池院,北部分別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寶殿。

靈光寺寶塔巍峨,殿宇宏麗,古木參天,遊廊迤邐。更有流泉飛瀑臨崖垂瀉,錦鱗追逐遊戲蓮池,鐘磬悠悠,香煙裊裊,景致分外迷人。

山門殿面朝東南,高聳於數十級石階之上,朱漆門窗,金黃瓦頂,玉砌雕欄,銅鐘鐵鼎,壹派富麗堂皇。廊檐之下高懸壹方巨匾,匾中是“佛牙舍利塔”5個貼金大字,書法敦厚凝重。

步入殿門,可見得幡幢高垂,錦繡精美,雕案儼然,法器琳A。泰國已故僧王贈送的銅胎貼金巨制釋迦牟尼佛像,居中供奉於蓮花寶座之上,儀態肅穆安詳。

出山門殿後門便是塔院,在蒼松翠柏的拱衛之中,壹座雄偉壯麗的寶塔巍然屹立,這就是佛牙舍利塔。塔底是用漢白玉石鋪砌的塔基、圍欄和燈龕。中部鑲嵌著青白石雕花門窗,上部是八角紅磚塔身和13層碧瓦密檐,頂部是施金120兩的鎏金寶瓶。

此塔內7層閣室,底層是碑室,二層為佛牙舍利堂,堂頂裝朱底貼金蟠龍藻井。雕花彩繪畫屏前設金剛寶座,座上以純金七寶金塔供奉釋迦牟尼佛靈牙舍利壹顆。供案之上擺設各類貢品,再上5層是珍藏各種經書和法器的閣室。

心經壁寬30米,高7米。基座是花崗巖,墻面為青白石,頂部以綠琉璃瓦覆蓋。經墻上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260個貼金行楷大字,字字禪風道骨,句句沁血殫精,足使人嘆為觀止。

羅漢墻寬25米,高8.3米,通體為花崗巖雕砌。墻分5層構造,底層為基座,頂層為廊檐,二四層分別為吉祥圖案,第三層為核心,是五百羅漢圖,綜觀羅漢圖,其人物、鳥獸、花木、天梯、樓閣、祥雲林林總總,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不可多得的佛教雕塑藝術珍品。

在靈光寺塔院與魚池院之間是壹座5楹丹漆大廳,叫做“歸來庵”。此廳北依青松,南臨蓮池,西接懸瀑翠竹,東延畫廊古藤,四外風景如畫。庵的主人名端方,號陶齋,清代光緒年間曾做過三地總督。

最終因有違大清儀軌而被免職,之後便到八大處建宅隱居。常以“篋有三山記;胸藏五嶽圖”和“愛讀秦碑兼漢篆;好寫奇字到名山”自慰。昔日裏,歸來庵裏曾張掛過許多文詞典雅、書藝超絕的名人聯語,鑒賞者無不為之陶醉。

歸來庵南是壹長方水池,壹座小巧玲瓏的漢白玉拱橋將其壹分為二。橋東是遼招仙塔殘基和壹架明代古藤,橋西連壹座四角攢尖頂敞亭,亭上懸匾“水心亭”。

若值夏日,亭西峭壁懸瀑飛瀉,亭外清池睡蓮依依,池中錦鱗穿梭嬉戲,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個方池原來是放生池,是清代乾隆年間建造的,鹹豐年間又將池水擴大,放進了許多錦鯉。清代光緒年間,慈禧曾幸臨靈光寺。

據說,壹個夏末秋初的傍晚,慈禧來到水心亭下觀魚,魚兒們似通靈性,都聚攏在慈禧面前歡蹦亂跳,慈禧壹時興起,呼喚隨行的太監潛入水中捉起壹條最大的金魚,摘下純金耳環戴在魚鰓上面,封這條魚為“領頭”。

僧人見此喜出望外,把這條魚看做是聖物,日後便精心飼養起來。此事口口相傳,“水心亭觀魚”遂成為靈光勝境中的壹大趣事。

金魚池東岸有壹座古塔殘基,這就是始建於1071年的畫像千佛塔遺跡。原塔13層,通體潔白,十分壯觀,但最終卻在壹場劫難中被炮火摧毀。

第二年,承恩寺的住持聖安和尚率僧重修靈光寺。壹天,忽然在塔基的瓦礫中發現了壹個石函,打開函蓋又見到壹個沈香木匣,匣蓋上有銘文:

釋迦牟尼佛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廿三日記,善慧書。

聖安當眾開啟木匣,果然發現佛牙壹顆。於是將佛牙舍利供奉於靈光寺禪堂。古塔雖壞,殘基猶存,足堪憑吊。

南行數步,穿過月亮門便是大悲院。院中是大悲閣,閣中舊時供奉銅鑄千手觀音壹尊,後來被木雕千手觀音所取代。閣前有碑兩通,還有古楸樹兩棵。

大悲寺原名為“隱寂寺”,創建於宋遼時代,該寺獨處叢林深處,層層殿宇依山勢遞升,錯落有致,山門南向。大悲寺的首層建築是山門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頂。檐下飾有丹青彩畫,殿脊正中裝飾“百鳥朝鳳”磚雕圖案。

正檐下嵌有壹方漢白玉寺額,上面鐫著“敕建大悲寺”5個大字,字體健勁,是清代康熙皇帝禦筆。寺額下是漢白玉券門,自下而上對稱浮雕白象、雄獅、騰龍和翔羊。

門楣正中雕飾著3尊神像,正中壹尊人面鳥喙,是佛經中大鵬金翅鳥的應化形象。券門兩旁是石雕花窗,飾有蘷龍和忍冬草花紋,優美而莊重,兩側正脊門樓造型也很精致。

山門殿內居中是“大肚彌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開,洋溢著壹團喜氣。四大天王分列左右,個個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圓睜,威風凜凜。

過山門北上,可見階旁兩池翠竹,黃皮綠葉,婆娑有聲,十分可人。傳為明代所植,原產於江南。

二重殿宇是大雄寶殿,殿脊正中飾“二龍戲珠”磚雕圖案,兩龍鱗爪分明,呈飄然欲飛之勢,實為超絕之作。脊端的鴟吻和檐頭的脊獸也不失脫俗之處,殿內居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脅侍為阿難和迦葉兩大弟子,“十八羅漢”分列於兩廂。

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均端坐於雲石之上,悉心諦聽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個個活靈活現,堪稱曠世之作。

這裏的十八羅漢雕像之所以不同凡響,是因為其作者是我國元代最為著名的雕塑家劉元。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述:劉元,字康元,拜尼泊爾雕塑家阿尼哥學塑印度佛像,造詣稱絕。

當時京都名剎中所塑的佛像均出自他手,神韻逼真,天下稱頌。他親手所塑三皇雕像精湛絕倫,深得皇帝贊賞,兩度禦賜宮女為妻,並擢升官職為昭文館大學士。由此可見劉元當時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

更為奇異的是,這十八尊羅漢像的胎體是用檀香木粉摻和細砂精制而成,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檀香。

大雄寶殿後面是大悲殿,此殿建於明嘉靖年間,面闊五間,檐下懸“悲源海”匾額。

抱柱聯為:

不動道場東方成A墟琉璃世界西向現彌陀殿中供奉壹尊觀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憫人,如同慈母。

最後壹層殿宇是藥師佛殿,結構布局和油漆彩畫為清代官式的做法。

殿貌富麗而莊嚴,殿內供奉著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12尊藥叉神分列兩邊。這15尊神像內胎皆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貼飾,莊嚴華貴。

大悲殿前有兩棵古老的銀杏樹,夏日枝繁葉茂,濃蔭可蔽庭院,深秋時節黃葉紛落,碎金滿地,這兩棵雄性的白果樹已有700余年的高齡了。

大悲寺後有壹條淺溝,溝裏叢生著壹片野海棠,夏日花開時緋紅滿谷,甚是可愛。這裏曾發生過壹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據說在清代康熙年間,谷中有壹眼山泉常流不懈,引得兩匹金騾駒夜夜來此暢飲。壹個貪人得知此事,便壹連3年來此拴取。

壹天夜裏,金騾駒果然又來了,貪人急忙拋出繩索套住了壹匹,不料那駒子力大無比,竟將那賊人拖下懸崖活活摔死了。

於是,兩塊形似金騾駒的山石就靜靜地臥在谷中,相傳是大悲寺中的高僧施展法術後的遺物。

三山庵創建於1511年,山門面朝東北,是壹座布局精巧,構築工美的四合院落。山門殿為3開間,左右各開角門壹扇,正殿5楹並配有耳房兩間,兩配殿門戶相對分列於正殿兩廂。

山門殿懸額“三山菴”,垂聯“翰墨因緣舊;煙雲供養宜”,正殿懸額“是大世界”,聯題:“慈目靜心法相;和風甘雨祥雲”。

東配殿外有壹敞軒與其後門相連,兩方橫匾分懸於內外兩額。內額題“建陽半幅精舍”;外額題:“翠微入畫”,為乾隆第六子永瑢題書。軒柱有聯寫道:“

遠水近山澄霧色,清風明月凈禪心。這裏,地勢豁朗,視野開闊,臨軒遠眺,玉泉山塔,昆明湖水,紫禁城樓皆可盡收眼底。“春山杏林”、“虎峰覓翠”、“深秋紅葉”和“層巒晴雪”等四季景致不時撲面而來。

人在三山庵,胸襟頓覺開闊,感慨何止萬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皆為三山庵詩情畫境所傾倒而留下不可勝數的詩文畫卷。

有明代的《觀流圖》、《觀泉圖》和《觀月圖》,還有清代的《靈光指徑》、《香界重遊》和《乾隆松石流泉閑坐圖》等。

文墨者如此,佛門中的高僧大德對三山庵更是情有獨鐘。最著名的當數深得乾隆皇帝尊崇,得賜紫袈娑,得封“闡教禪師”尊號的賢首宗高僧達天通理禪師。他曾隱居在此註疏《法華經》和《楞嚴指掌疏》。

後來,大鐘寺的住持海峰源亮法師曾在三山庵居住療養,並同著名的禪師崇理杲鑒壹起***倡重修八大處證果禪林。

三山庵所占雖小卻內藏珠璣,確是當時獨領“三山”,名動宇內的“是大世界”。

長安寺又名“善應寺”和“善應長安禪林”,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後經清代順治、康熙的兩度重修,堂閣寮舍日臻完善,佛像器屬壹應具備,成為明清時期西山諸寺中的壹座名剎。

寺朝東向,兩進四合。有正殿3楹,由東向西依次為伽藍殿、三世佛殿和觀音殿。配殿30間,分列於正殿兩廂。兩院由三世佛殿左右兩月亮門貫通,布局嚴謹和諧,建築精良宏麗,既有明代建築特色的遺風,又為清代建築官式做法的典範。

長安寺院中空地舊時曾是果園菜圃,後有補種了紫荊、紫薇、玉蘭等珍稀花木所取代。花季時節,入寺做閑庭信步,百花爭榮景象常使人流連不已。

三世佛殿前有兩棵奇松,虬根霜桿,枝繁葉茂,傳說是元代的鉛松,據說有“松樹大仙”的美稱。

據明代萬歷間的大學士余有丁描述:

寺中四松最奇。門列天兵十、狀極詭異。廡下有五百羅漢。

此為長安寺初創時的風貌。又據明代崇禎間的史籍《帝京景物略》記載:“善應寺,殿佛不結趺,高幾危坐,儀如中土,兩廡塑羅漢五百,穿崖踏海,遊戲極態。”

容貌似中原漢人,體態呈恣意遊戲狀的羅漢像在其他寺廟中確屬罕見。

明末清初時,在後拉龍泉庵的位置上並存著兩座寺院。壹為慧雲禪林;壹為龍王堂。前者建於明代洪熙年間,後者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清代道光年間兩寺合二為壹。

龍泉庵坐西朝東,寺門為硬山正脊門樓,青石匾額上刻著“龍泉庵”3字。進入寺門便是壹雕欄方池,池壁以青石圍砌,分外堅固潔凈。池中碧水盈盈,清澈可鑒。

它源自龍王殿下的拱形石洞,又經方池西壁石龍頭口瀉出,細流如註,經年不息。這水便是遠近聞名的“龍泉”。

這“龍泉”之水甘醇清冽,無半點汙塵。昔日有位自號“鋤月老人”的隱士曾作過壹首七言古風《甜水歌》贊美這龍泉庵裏的“龍泉”水,《甜水歌》壹下子傳唱遐邇,“龍泉水”壹時間名動京城。

院西有殿堂3楹,前有卷棚抱廈壹間。殿廈構造都很精良別致。

廈下有抱柱聯寫道:“鎮蛟鼉依澤國,德施江海賴安瀾。”

殿門外有聯語是:“聖德施恩滌雨露;神威乘澤仰雲霓。”

殿內供著泥塑彩繪龍王雕像,面呈威嚴,貌若帝王。旁邊分列雷公、電母、風伯和雨師等群像,也都十分生動傳神,這殿便是“龍王堂”。

龍泉庵北部是另壹組殿堂,由東向西依次為文昌閣、大雄殿、臥遊閣和祖師堂。

文昌閣正門朝東,前懸橫匾“俯瞰大千”,後懸橫匾“得月先”。殿內供奉“伽藍神”關公坐像,長髯飄飄,威風凜凜。

大雄殿面闊三楹,檐下匾額題寫著“靈通宇宙”,抱柱聯語為:“佛德巍巍麗中天之杲日;慈風蕩蕩振大地之春雷。”

黑底紅字,莊嚴醒目。大殿之中蓮花寶座之上供釋迦牟尼坐像,左右是阿難和迦葉尊者。

大雄殿與文昌閣之間,南首西邊是“妙香室”,東邊是“聽泉小榭”。小榭為敞廳式,精巧別致。檐下橫匾書“聽濤山房”,柱間有“當戶老松生夕籟;滿山紅葉入新詩”木制楹聯。“小榭”南門外還有壹副聯語:“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語出佛典《陀羅尼經》,極盡龍泉庵溪聲山色之妙。

大雄殿北邊為“聞妙香院”,院內多植珍珠梅等花木,尤其是兩架古藤蘿,春夏之交,綠葉垂條,紫英繽紛,生機無限。若能約三五知己於藤蔭之下聊作小酌,確有恍入仙境之感。

清代康熙年間著名詩人汪文柏曾賦七律詩壹首以記龍泉庵之勝:

松底滌池匯伏泉,蒼髯偃蓋鏡中懸。

壹泓湛碧浮金鬛,幾樹微黃蛻暮蟬。

雲鎖磐聲僧閉戶,日移剎影客籠鞭,

茗芽細潑真甘洌,歸帶余香在舌邊。

清代乾隆帝也曾幸臨龍泉庵並做《禦制龍王堂》詩:

古廟山坳裏,披榛磴道賒。

樹生剎竿石,鳥啄凈櫥沙。

水府石林秘,香臺花雨斜。

所希惠時若,霈澤始京華。

龍泉庵西倚平坡山,南臨翠微谷,院落之中松高柏巨,氣爽風涼。又有龍泉之水叮咚流瀉,四時不歇,其幽雅清靜可堪八剎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