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是中國東周前半期的歷史階段。春秋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姬怡九東移至東周,止於公元前476年(周四十四年),戰國前夕,共295年。壹說是公元前453年結束,韓、趙、魏滅支氏。另壹種說是公元前403年結束,三族分晉。在這段歷史時期,魯史家按年、季、月、日記錄當時各國報道的重大事件,壹年中春夏秋冬都有記載。壹言以蔽之,他們把這部編年史命名為《春秋》。所以這段歷史被歷史學家稱為“春秋時期”。
想學戰國史,就要讀《戰國策》和《魯春秋》。
《戰國策》是壹部民族歷史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漢、燕、宋、魏、中山各國的大事,距今約240年。分為12策,33卷***497篇,主要描述戰國時期說客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以說是說客的實戰演練手冊。
該書還展示了東周和戰國時期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面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經典。《戰國策》壹書的思想傾向,因違背儒家正統而遭到歷代學者的痛斥。
《戰國策》曾被斥為“異端”、“奇書”。“戰國政策基本上是自成壹體的。他的道德哲學多采道家,社會政治觀點接近法家,但單獨與儒家格格不入,故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不是壹個人,寫壹本書也不是壹個瞬間。書中大部分作者都不知道自己是誰。西漢劉向編三十三篇,標題也是劉向擬的。宋代有所不足,由曾鞏補足。東漢有個高誘註,今不全。宋寶表改變了原書的順序,做了新的註釋。吳世道著有《戰國策校勘記》,近代金有《戰國策》的補充闡釋,近代苗有《戰國策》的新校勘記。
《呂氏春秋》是黃老道在秦國丞相主持下,組織壹批學者編纂的壹部力作。這本書寫於秦始皇統壹中國的前夕。本書以儒、道、明、法、墨、農、兵、陰陽等思想理論為基礎,融百家之理於壹爐,閃耀著深邃的智慧。呂不韋想以此作為統壹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選擇了法家,讓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都受挫。呂的《春秋》是先秦道家的壹部力作。全書共分26卷,160篇,20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