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壹部份,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來源請求]
漢朝是壹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2]。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壹直延續到20世紀。到現在中國人仍然稱呼自己為“漢人”,而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
名稱
由於西漢(又稱先漢)和東漢(又稱後漢)國號都是“漢”,皇室未改,習慣上被看作同壹個王朝。漢朝或漢代其實是這兩個王朝統治時期的時代名稱。史書中常常“秦、漢”並稱,這裏的“漢”指的就是包括西漢和東漢的“兩漢”。[1]
西漢以長安為都城,東漢以洛陽(當時稱雒陽)為都城,稱“西京”和“東京”,兩個首都合稱“兩京”,後世以此常與“三代”並稱,代指“兩漢”。[3]
早期部份典籍或史書亦以“前漢”和“後漢”區分兩漢,[4][5][6]可是,此卻容易與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政權後漢作混淆。因此,後世以光武帝劉秀復漢時從前朝西邊的長安改為定都東邊的洛陽將兩漢以“東”、“西”分別。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誌等皆采用了這種說法[7][8]。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歷史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終於打垮了西楚霸王項羽。
前202年為西漢始建年代。但是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普遍從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嬰投降開始計算,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而劉邦被封為“漢王”則是在前206年。又前206年-前202年是楚漢戰爭時期,劉邦未稱帝,亦未統壹全國。但是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1]
西漢
主條目:西漢
漢高祖入關圖
張騫出使西域圖漢高祖劉邦登基後,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除壹壹處死外,還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擊之”的誓言。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後當國,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9]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後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西漢初年,由於歷經多年動亂,漢朝國力較弱。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采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
呂後死後,諸呂之亂被鏟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啟。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采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但是,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壹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影響。這壹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首次成為大壹統時代以來,第壹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時期[10]。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壹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
政治上,加強皇權,先采用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歷經2000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於,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經濟上,漢朝經歷多年戰爭,經濟有壹定的沖擊。為此,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
這壹時期的變革對中國後世的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影響極大,在歷史上通常和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所進行的壹系列政治、經濟新舉措相提並論。但是漢武帝連年窮兵黷武,四處擴張之後,耗費了大量資源,使西漢國力衰弱[2]。
武帝死後,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由霍光輔政。昭帝與其後的宣帝統治期間,漢朝基本上恢復了往日的水平,且匈奴也無力抵抗,史稱昭宣中興。漢宣帝年間,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取代匈奴的僮仆都尉而實際控制了西域。
成帝時,沈迷溫柔鄉,不理朝政,政局動蕩,漢朝開始衰落。歷經哀帝的“斷袖之癖”後,外戚王莽掌握政權。他先殺死哀帝的繼任者漢平帝,並在迎立太子劉嬰,自己擔任“假皇帝”後,在西元8年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主條目:東漢
馬踏飛燕,出土於中國甘肅武威雷臺漢墓,是漢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品。此件為復制品。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起義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起義軍。其後漢朝宗室之後的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壹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並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壹。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史稱光武中興。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並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的後果,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到了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又恢復到了漢武帝時期的國力和活力,史稱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
其後,因為皇帝年幼,皇太後臨朝稱制,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甚至皇帝的廢立都受到宦官或外戚的控制。宦官與外戚之間經常發生鬥爭,造成政局不穩。且東漢壹代,士族豪強勢力強大,他們往往勾結當朝的外戚或者宦官,大量兼並土地,間接造成各地方農民起義逐漸增多。桓帝,靈帝在位期間,先後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東漢衰亡已經不可避免。
184年,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壹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了順利平判,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等眾豪強軍閥割據壹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期間,權臣董卓及曹操等人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更“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漢室權力架空,名存實亡。
220年,漢獻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廢,東漢結束,漢朝也宣告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分裂的三國時代。
兩漢地方行政
前87年時漢朝的名義統治區域
公元2年時漢朝的實際統治區域
西漢政區
壹級政區:郡(國)漢初年有60多個郡,公元2年***103郡、國。郡長官最初稱郡守,景帝時改稱太守。國為諸王封國,行政長官為中央政府所派遣的國相。
二級政區:縣(侯國、邑、道)邑是皇太後、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政區。公元2年,***有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萬戶以上的縣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稱縣長。
行部(又稱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13行部,每個行部管轄若幹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來源請求]
。
東漢政區
壹級行政區劃為郡、國(王國)、屬國都尉。
二級區劃為縣、邑、道、公國,侯國。
東漢的封國,—等為王,二等為公國,三等為列侯(列侯食縣為侯國、小侯食鄉、亭,關內侯無土,寄食於縣)[11]。
經濟人口
漢代貨幣五銖錢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下降。到漢武帝即位時,西漢人口已經上升到5000多萬。但是到武帝末年,由於長期的軍事行動,人口降到武帝初年的壹半。武帝之後,繼任者吸取了教訓,采取了相當緩和的政策。至漢平帝時,人口已經達到5960萬。
但經過王莽時期農民起義的戰亂,到了東漢初期,人口只剩2100萬,經過穩定時期的恢復,至漢桓帝時恢復到5650萬人,但又由於三國時期的戰亂,到晉朝初期,全國人口又只有1600萬人。[12]
漢朝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田賦只有1/30,對商業課以重稅,並不許商人“衣絲乘車”,商人的後代不得仕宦為吏。但由於有人口稅、戶口稅、男丁稅,農民的負擔並不輕。
漢朝的國力部分依靠與蒙古、朝鮮、中亞、越南和北印度的貿易,以及華南地區的生產和商業[2]。
科學文化
候風地動儀
復原模型兩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壹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東漢桓帝時,僅太學生就號稱有3萬人[10]。
文化方面,詩歌、繪畫、音樂、哲學、文學和史學都非常繁榮。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壹部。而班固等所編寫的《漢書》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很多西方學者認為[2],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準,直到18世紀都壹直領先於世界。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通過漢代學者的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臺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賈誼的《治安策》《過秦論》,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
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壹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註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壹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辟闡述。
在科技方面,西漢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壹。東漢張衡制成了世界上第壹臺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來源請求] )。公元前壹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戰國、秦、漢封建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壹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壹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采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2]。
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13]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灌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