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盜汗簡介

盜汗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盜汗的癥狀 5 盜汗的病因分類 5.1 虛勞盜汗 5.2 陰虛盜汗 5.3 其他病因 6 盜汗的辨證分型 6.1 盜汗·心血虛證 6.2 盜汗·陰虛火旺證 6.3 盜汗·氣陰兩虛證 7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盜汗的穴位 2 治療盜汗的方劑 3 治療盜汗的中成藥 4 盜汗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盜汗 1 拼音

dào hàn

2 英文參考

night sweati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night sweati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盜汗(night sweating[1][2])為癥狀名[3]。是指以盜汗癥為主要表現的汗證[1][2]。又名寢汗(見《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等篇)[3]。出《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

4 盜汗的癥狀

入睡後出汗,醒來即止的表現[3]。

5 盜汗的病因分類

多見於虛勞,以陰虛者為多[3]。

《醫略六書·汗病》:“盜汗屬陰虛……盜汗乃睡中汗出,醒則汗收,因陰氣空虛,睡時衛氣乘虛陷入,則表無護衛而營中之火獨旺於外,蒸騰汗出,醒則衛氣行陽而氣固於表,其汗乃止,多見於虛勞之人,宜養陰清熱。熱盛者,當歸六黃湯;陰虛者,六味地黃湯。”

5.1 虛勞盜汗

虛勞盜汗有陽虛、陰損之別[4]。

《聖濟總錄·虛勞盜汗》:“此蓋虛勞之人,陽氣外虛,風在肌表,腠理虛疏,心氣不足故也。不治則榮衛衰損,肌肉消悴,變為羸瘠。治虛勞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飲食進退,肌瘦面黃,麥煎湯。……虛勞夜多盜汗,面色萎黃,四肢無力,不思飲食,咳嗽不止,柴胡鱉甲湯。”

《證治匯補·汗病》:“盜汗者……此癥多見於虛勞之人,陰氣損傷,宜養榮清熱。若大病之後,新產之余,及久出盜汗不止,則陽氣亦虛,宜補氣固陽。”

陽氣虛者,治宜益氣斂汗,可用參芪湯、牡蠣散;心陽虛者,宜柏子仁湯;心腎兩虛者,用心腎丸;陰虛者,可用黃芪鱉甲散、秦艽湯[4]。

5.2 陰虛盜汗

陰虛盜汗由於陰虛熱擾,津液外泄所致[5]。《醫略六書·內因門》:“盜汗屬陰虛。陰虛則陽必湊之,陽蒸陰分,津液越出,而為盜汗也。”

癥見盜汗,伴有煩熱、口幹等[5]。

治宜養陰清熱,可用六味地黃丸、益陰湯。偏於火旺者,宜當歸六黃湯[5]。

5.3 其他病因

盜汗亦可因陽虛、氣虛、肝熱、濕熱、外感熱病等所致[3]。

《傷寒明理論·盜汗》:“雜病盜汗者,責其陽虛也,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裏使然也。”

《張氏醫通·盜汗》:“酒客睡中多汗,此濕熱外蒸也,二妙散加白術、防風、牡蠣……傷寒陽明少陽證盜汗,柴胡、葛根隨證主治。溫熱三陽合病,目合則汗,白虎湯。”

《景嶽全書·雜證謨》:“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主之;若陽氣俱虛者宜參附湯、大建中湯之類主之。”

《雜病源流犀燭·諸汗源流》中盜汗有陰火盛者,宜正氣湯;有肝熱甚者,宜龍膽散[3]。

6 盜汗的辨證分型 6.1 盜汗·心血虛證

盜汗·心血虛證(night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heart blood deficiency[1])是指心血不足,心神失養,以睡則汗出,醒則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氣短神疲,面色少華或萎黃,口唇色淡,成人多見,舌淡,苔薄,脈虛或細等為常見癥的盜汗證候[6]。

6.2 盜汗·陰虛火旺證

盜汗·陰虛火旺證(night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 *** 虧損,虛火亢旺,以寐中頭、頸、胸背或全身出汗,汗出而醒,心煩身熱,口渴咽幹,唇紅,或午後潮熱,顴紅,便秘尿短,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盜汗證候[6]。

6.3 盜汗·氣陰兩虛證

盜汗·氣陰兩虛證(night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1])是指元氣不足,陰津虧損,以睡則汗出,醒則自止,畏寒,勞累後加重,神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幹口幹,煩渴欲飲,小便短少,大便幹結,舌紅,苔薄白,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盜汗證候[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