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古代成為聖人的標準必須是有道德,有主見,有功德。有人反對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仙不滅,為人師者完人。”這是對文壹生的總結。
立德比較簡單,樹立道德,很多平民都能做到。各種史書對立德的定義都差不多。孔子後人孔英達說:“立德即創縱法,布施大眾,上壹代立德,惠澤無窮。”立德就是建立道德事業,為後人所敬仰!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立德實踐者,比如那些二十四孝的經典;不吃蘇洲的博藝舒淇兄弟;樂羊子的老婆,老實不被別人吃。......
說話要求比較高。“作陳述,就是說它重要合理,其身已不在,其言猶在。”孔英達對發表言論的定義是非常準確的,發表言論的人必須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對後世的影響。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做過陳述。......
古代也有很多建立功業的人。孔英達說:“立功就是救亡圖存,救亡圖存。”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救民於水火的功勛。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無論是諸葛孔明還是曹阿瞞,他們都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但是,能做到“三仙”的人真的不多。有很多人可以發表聲明,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或許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而是他們缺少歷史機遇。王陽明生活在明朝,那是壹個非常混亂的朝代。明太祖對兒孫的溺愛,超出了壹個國家應有的理性,並為其奠定了基礎。潘康?哎?平邑校對?妳能幫我什麽?痕跡?拖?腳踝也開心嗎?我們能談談嗎?王鑄陳豪起義給了王陽明壹個建功立業的歷史機遇。
曾經創造了輝煌農耕文明的中華民族,在落後民族的統治下落後了幾百年。當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的十七世紀開始,滿清忙於海禁閉關鎖國,對漢人采取歧視政策,不斷鎮壓,以致文明倒退,國困民窮,終於爆發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其說是太平天國造就了湘軍和曾國藩,不如說是無知的滿清統治者給了曾開創事業的機會。
所以王陽明和曾國藩這兩個做出貢獻的歷史完人,創造了自己不朽的業績,但他們背後的歷史背景卻讓我們感到很壓抑!
心理學大師王陽明的確是聖人。然而,曾國藩雖被譽為“自古第壹完人”,但這顯然是官場娛樂的恭維,後來又被當代壹些成功學者反復用作成功的平臺,更是壹種文化陷阱。
曾國藩的思想成就,不用說聖人,連同時代也未必是巔峰。
不過題主提出的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為什麽明朝有思想家,而漢唐宋元沒有?
漢代的思維偏差
漢代不是沒有思想家,只是當時的思想家被玄學耽誤了。比如當時的很多經學家,晉代的狂士,在哲學思辨上都有可取之處。但是今天的人的主流思想是唯物史觀,所以我們會覺得那個時代的投機是沒有價值的。
唐朝是壹個務實的朝代。唐代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老板帝國心態,同時在文學上創造了至今無人超越的高峰,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並存。唐朝是壹個群星閃耀的時代,而不是壹個陽光普照的孤星時代。所以沒有傑出的思想家。
宋人開始醞釀思維的飛躍。
隨著宋代經濟的大發展,儒家開始將理學與心學分離。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狀態已經開始反思和討論了。從陸九淵和朱的“鵝湖相會”開始,中華文明正在孕育著壹次思想上的飛躍!
王陽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明代王陽明是心理學大師,這既有王陽明的主觀原因,也是宋代以來哲學討論的結果。
那麽元朝和清朝的其他地方呢?元朝和清朝都是遊牧民族對農耕文明的入侵。如果用歐洲歷史學家的話來說是蠻族入侵,那就是對中華文明的毀滅性沖擊,造成了整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倒退。所以,思想巨人在不好的環境下就很難再出現了,也就沒有聖人了!
原因很簡單。科舉的出現排除了壹大批能成就三仙的人,皇權的穩定和加強使得文官們對實現三仙少了壹些後顧之憂。
立德立功,壹個200多年的王朝有這樣的大人物也不是特別難。
嚴格來說,孔子說沒有問題,他的貢獻太勉強了。春秋時期的孫吳、管仲,戰國時期的商鞅、呂不韋,都是偉人,都有很大的成就和著作,但都不是儒家。
漢代尊儒之後,儒家知識分子才開始有機會建功立業。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奠定了2000年經濟政策的基礎。為北攻匈奴打下基礎,不能說是徒勞吧?至於立德,就看儒生怎麽評價了。
漢末,曹操為平定北方戰事立下汗馬功勞,改寫了《孫子兵法》,還寫了詩。沒有氏族,就沒有美德。
唐朝也有不少名將,李靖在軍事上成績突出,並寫道李問得對。妳成了托塔李田王,卻不能成仙?沒辦法,宗族也不行。他們必須精通儒家經典,寫孫子兵法不符合儒家對知識分子的期望。
宋代科舉制度完善,武藝出眾的將領會附庸風雅。嶽飛戰功多,文章好,成了武聖!但是我不能。我不是科舉出身,也不熟悉六藝經典。我還是不行。
戚繼光,王陽明的後來者,在兵法上有建樹,但他不是科舉出身,至今也做不到。
曾國藩的朋友左唐宗、李鴻章都有很大的貢獻,他們的文章也很有學問,可惜不是八股。
說白了,只有嚴格按照儒家標準選拔人才,才會出現“三仙”現象,但人才是稀缺的,是浪費的。寧無三仙,不埋沒人才。
東方講三仙,西方講哲學之王。西方似乎只有壹位哲學之王,馬克·黎塞留,《沈思錄》的作者。但是沒有用。
可見,所謂“三仙”就像哲學上的王、三原和這本書的閱讀壹樣難,但都是無用的。
這個問題是看了市面上各種流行書籍後問的。
那麽朱粲·Xi和老夫子是怎樣生活的呢?
如果真的有聖人,那要看標準。按照孔廟的規格,王陽明、曾國藩不在其中,就連自稱聖人的康有為也不能碰門檻。
在孔廟的大成殿裏,供奉著歷代儒家聖賢。中間是大成聖人孔子,坐高3.35米,頭戴十二冠,身披十二朝服,手捧真圭,猶如古代禦禮。其次是四合,即四聖,他們是福生晏子、宗曾晟子、蜀生子子思和亞生孟子。然後是十二哲,分別是閔損、冉耿、冉雍、宰予、端木詞、冉求、鐘繇、、、顓頊、尤若和朱。妳看,除了朱是宋朝的,其他的貴賓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
朱對儒學的發展有多大貢獻?
朱早年出入於佛教和道教。31歲時,程頤三傳弟子董力正式出師,投身儒學,成為繼程顥、程頤之後的儒學重要人物。到了二年(1175),朱、、陸九淵在江西上饒前山鵝湖寺相會,這是壹次著名的鵝湖相會,朱、陸之間的分歧更加明顯。在《白鹿原漢學》的基礎上,朱建立了白鹿洞書院,制定了“學規”,講學授徒,傳道授業。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恢復嶽麓書院,講學的主要目的是從管理不善中獲取知識,反對拜功修行,尊重。他繼承程朱,又獨立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來被稱為朱成理學。朱任地方官期間,主張抗金、關心民生、節約勞動力、限制土地兼並和高利剝削,並實施了壹些改革措施,還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受教育期間,朱對經學、史學、文學、佛教、道教和自然科學都有涉獵或著述,作品廣泛而豐富。
朱壹生自舉秀才至死。在每五十年的時間裏,他經歷了高宗、孝、光宗、寧四個朝代。他在外為官九年,在朝立四十日,為寧宗講學《大學》。其余的四十年過著講課和寫書的生活。著作有《周易本義》、《啟蒙》、《卦卦考辨》、《詩傳》、《大學中庸》、《四書或題》、《論語註》、《孟子註》、《釋太極圖》、《釋諸書》、《釋明希》、《楚辭集》等。此外,還有100卷的文集,11卷的續集,10卷的別集,140卷的諸子語由崇拜者匯編。他的易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齋藤優子學派》等著作中。根據朱年表,《周易本義》成書於四年(公元1177),《開悟》成書於十三年(公元1186)。
在元朝、明朝和清朝,它壹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更加完備。元清二年(1313),恢復科舉,下令以朱的《四書句註》為準,朱為科舉程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朱等人在科舉考試中以“傳為宗”。薛竹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來封建社會的變革起到了壹定的阻礙作用。朱學說對明代王陽明心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壹思想是在朱哲學基礎上的突破。朱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兩個半聖人本身只是壹家之言。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儒家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第壹階段是原始儒家學說,以孔子為代表,孔子是最神聖的老師。孟子也有子聖的稱號。所以,單單這第壹階段就有兩個聖人。
第二階段,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是董仲舒推波助瀾,將儒家和孔孟推上神壇,可以說開創了儒家政治化的先河,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
第三階段是宋代理學的興起。儒家融合了佛道思想,兼容並蓄,氣勢磅礴,千百年來影響後世。這壹時期可謂人文薈萃,聖賢遍地,前有周敦頤、程程,後有陸象山、朱,尤其是朱等。可謂壹代宗師,而朱是名副其實的聖人。
第四階段是明代王陽明心學,也可以歸為理學的壹個分支,但由於其獨特性和創造性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至於曾國藩,不是因為他創立了新儒家,而是因為他堅持了儒家的嚴謹態度和實踐,這是當時儒家最後的絕唱,也是後人所標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