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範大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大學,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遊名城、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學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個校區,校園面積4100多畝。學校現有27個二級學院(含獨立學院——漓江學院),在職教職員工218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16500余人,博士生71人,各類碩士研究生(不含研究生班學員)5300余人,各類長短期留學生1200多人,函授、進修生等10000余人。建校近80年來,學校為國家尤其是廣西培養了近20萬名教師和其他專業人才。
辦學歷史悠久學校創辦於1932年,原名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曾六次更名,八次遷址,四度調整。1936年與廣西大學合並;1941年,重建廣西師範專科學校,1942年更名為省立桂林師範學院,1943年升格為國立桂林師範學院,開始獨立舉辦本科教育,1946年遷址南寧並改名為國立南寧師範學院;1950年遷回桂林,再次與廣西大學合並;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廣西大學奉命撤銷,在原廣西大學文教學院、理學院的基礎上組建廣西師範學院;1983年更名為廣西師範大學。
在近80年的辦學歷史中,學校始終秉承“尊師重道、敬業樂群”的校訓精神,努力培養各類師資和社會所需人才。抗戰時期,與西南師範學院、昆明師範學院壹起,成為抗日大後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師範院校,並被譽為“西南民主堡壘”。1943~1978年,是廣西唯壹壹所培養本科學歷教師人才的高校。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繼承傳統,彰顯特色,引領和服務廣西基礎教育,充分發揮了廣西教師教育的龍頭作用。
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的辦學歷史,得天獨厚的辦學環境,名師薈萃的文化傳承,積澱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
學校王城校區是廣西歷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脈延續和傳承了1000多年。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顏延之就在獨秀峰下開辟了“讀書巖”,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首次在此交匯;唐代,桂管觀察使李昌巙在此創辦了廣西第壹所公學——桂州學;宋代,曾在此建鐵牛寺(元代改稱大圓寺);明代,成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為廣西舉行鄉試的貢院;1921年,孫中山策劃北伐,設大本營於此;新中國成立前廣西第二師範學校、國立桂林師範學院相繼在此辦學;1954年成為廣西師範學院所在地。學校充分保護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資源,使諸如獨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安然無恙,王城成為目前保護最完好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建校以來,楊東蒓、李四光、胡適、陳寅惲薛暮橋、陳望道、歐陽予倩、譚丕模、陽翰笙、陳岱孫、千家駒、陶大鏞、林礪儒、曾作忠等壹批國內外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薈萃學校,執教治學,弘文勵教。他們為學校積累了豐厚的精神文化財富,譜寫了桂林文化城的歷史篇章。這些財富的孕育和積澱,鑄就了學校發揚人文社會學科優勢、服務廣西的辦學傳統和特色,學校因此而成為“人文強桂”的臺柱。
辦學條件完善學校三個校區功能布局合理,條件優良。王城校區位於桂林市中心,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目前正在積極申報5A級旅遊景區),也是歷史、美術、旅遊等專業的教學基地。育才校區位於桂林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目前是學校的主校區。雁山校區位於桂林市教育園區,正逐步建設為現代化校園。學校建築面積80多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25億元;有1個省部***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部***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廣西重點實驗室,6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自治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80個校級實習實訓基地。全校圖書館舍總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259萬冊,中外文期刊5573種,電子圖書5000GB,圖書館被確定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建有球類館、武術體操館、塑膠田徑場等各類現代體育設施,總面積10多萬平方米。學校是CERNET華南地區網桂林主節點依托單位。
學校是廣西實施“人文強桂”建設工程主體單位和廣西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21世紀園丁工程”的技術支撐單位;設有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國家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基地、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廣西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廣西高校政工幹部培訓中心、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研究基地等國家或自治區級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機構。國家文科基地在終期驗收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是全國唯壹被評為優秀的地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文科基地。
學科門類齊全學校是廣西具有博士授權的三所高校之壹,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壹級學科、12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壹級學科、149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59個全日制普通本科專業。有14個廣西(高校)重點學科,學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10大門類,形成了學科門類較為齊全、師範與非師範性專業協調發展、教育層次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
師資素質優良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擁有壹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34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678人,占51%,具有碩士(含)以上學位968人,占71%。教師中有國家引進海外人才“千人計劃”人選1人,漓江學者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廣西優秀專家11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5人,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壹、二層次人選20人,廣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資助計劃和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劃27人,校級拔尖人才78人。有1個廣西人才小高地***建載體,5個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19個校級教學團隊。
教改成效顯著學校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不斷鞏固,教改成果顯著。“十壹五”期間,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評建創優”和實施“質量工程”建設為抓手,建立了學校、自治區、國家三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體系,先後獲得40項自治區級和14項國家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所獲國家級標誌性成果在西部地區同類院校和廣西高校中名列前茅;完成了首次開展的二級學院本科教學工作狀態評估,深化了本科教育內涵建設。教學成果《以“質量工程”為抓手,推進西部地區高師本科教育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獲得2009年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學校教師在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得4項獎勵,並實現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壹等獎零的突破。
科研成績斐然學校把科學研究作為促進教學、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十壹五”期間,學校***承擔973前期研究專項、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28項,獲得各級各類科技經費總計2.77億元;獲得各類科研成果7529項,其中各類著作344部、SCI等三大索引收錄論文681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159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五完成單位);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均為“十壹五”期間廣西高校唯壹獲獎的成果;獲廣西科技進步獎15項,其中壹等獎1項;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4項,其中壹等獎6項。學校科研平臺建設工作成績顯著,目前,學校***有20個廳局級以上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比“十五”期間增加12個。學校連續三年獲得全區高校“三對創新行動計劃”先進集體稱號。學校***承擔各類橫向課題141項,項目經費1175萬元,與“十五”期間相比,增加了11.87%,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校園文化繁榮學校打造了壹批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堅持舉辦“獨秀大講壇”,開展“壹院壹節壹特色”系列活動,獲得壹批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成果獎。連續9年***開展18期“大學生理論學習月”活動,獲得廣西高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創新成果獎;連續舉辦12屆“創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的社會實踐工作連續10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等部委的聯合表彰;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學校被評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積極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學校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出版社成績卓著學校出版社2009年6月完成改制,成為廣西出版界首家集團,也是我國第壹家地方大學出版社集團。截至2009年底,學校出版社總資產達4.02億元,凈資產達2.11億元,年發行碼洋6.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3.86億元,呈逐年遞增態勢。新聞出版總署於2010年7月發布的《2009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表明,我校出版社在我國圖書出版單位總體經濟規模綜合評價中排名第6位,在大學圖書出版社總體經濟規模綜合評價中排名第2位。
國際交流廣泛“十壹五”期間,學校繼續推進辦學國際化進程,截止目前先後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所高等院校和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學校留學生人數得到快速增長,***接收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6000多名,其中以學歷教育為主的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