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治水的文言文!

有關治水的文言文!

壹、《大禹治水》——選自《史記 夏本紀》:

原文:禹為人敏給克勤①,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②,身為度③,稱以出④;亶亶穆穆⑤,為綱為紀。

註釋:①敏給:敏捷。“給”與“敏”同義。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勞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稱以出:《大戴禮記?五帝德》作“稱以上土”,王聘珍《解詁》:“稱以上土者,稱其聲與身,而正音樂、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譯文參照王說。 ⑤亹(wěi,偉)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穆穆:莊重嚴肅的樣子。

譯文: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原文: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④,乃勞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於鬼神⑦。卑宮室⑧,致費於溝淢⑨。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準繩(12),右規矩(13),載四時(14),以開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澤(17),度九山(18)。令益予眾庶稻(19),可種卑濕(20)。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22),及山川之便利(23)。

註釋:①百姓:即百官。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通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而平民沒有姓。興:發動。人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 傅:《尚書》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壹說: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記。表,表記。 ③定:指測定。 ④傷:悲傷。 ⑤勞身:勞累自己,即不怕勞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著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節儉的意思。 ⑦致:送達,表達。 ⑧卑:使低矮,這裏有簡陋之意。 ⑨溝淢:田間溝渠。古代渠道深廣四尺叫溝,深廣八尺叫淢。這裏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壹種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壹種登山鞋,把長半寸的鐵釘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時滑倒。《正義》按:“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上,後齒短也。” (12)準:取平的工具。繩:取直的工具。 (13)規:劃圓的工具。矩:劃方的工具。這裏“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 (14)四時:可能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參用《會註考證》引張文虎說) (15)開九州:開發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又《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詁》以為“州”為“川”字之誤。 (16)通九道:疏通九條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條河流的河道。又《正義》以為“九道”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邊,水岸。這裏是築堤岸的意思。 九澤: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禮)、震澤、雲夢、滎播、荷澤、孟豬、豬野九個湖泊。 (18)度:測量,勘測,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墦冢、內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眾庶:庶民,平民。 (20)卑濕:低濕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貢:意思是應根據各地所具有的物產來向天子進貢。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譯文: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後稷壹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壹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後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壹些地區把余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壹邊行進,壹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二、《王景治河》——選自《後漢書 王景傳》:

原文: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功業有成,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衣物。夏,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裏。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裏立壹水門,令更相洄註,無復潰漏之患。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知名。

譯文: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議治

理汴渠的事,就召見王景,詢問治水地理形勢和

便利條件。王景陳述治水的利害,靈敏迅速,皇

帝很欣賞。又由於他曾經治理過浚儀,就賜給他

《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以及錢幣布帛

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終於征調幾十萬軍隊,派

王景和王吳修築渠道和河堤,從榮陽到千乘海口

有壹千多裏。王景於是測量地形,打通山陵,清

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斷大溝深澗,在要害之處築

起堤壩,又疏通引導阻塞積聚的水流,每十裏修

造壹座水閘,使得水流能夠來回灌註,不再有潰

決之害。雖然王景節約工程費用,但花費還是以

百億計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親自

巡視,下詔書要靠黃河的郡國設立負責河堤的官

員,壹如西漢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