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文章有標點符號嗎?搜索標點符號的歷史!

古代文章有標點符號嗎?搜索標點符號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壹般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中加入“讀句符號”:壹個句號看起來像當前的,表示句子結束;讀號好像是當前停頓,表示聲調的停頓),往往會造成文章用詞的歧義和誤解;比如阿清王朝的趙天陽,他有七種解釋“下雨天留在這裏,以後留在這裏”這句話的方法(另壹種說法是我是客,不是我)。

但實際上中國從先秦時期就有了標點符號,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只是這些符號沒有統壹的標準。比如戰國竹簡中可以看到“└”符號,通常表示壹篇文章的結束;再比如“▄”的功能,它結合了現代的逗號和句號來表示斷句。事實上,早在甲骨文和金文時代,壹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就在中國萌芽了。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收錄標點符號,收符號“,”,解釋為:“止而知之。”又收“()”號,解釋曰:“鉤知也。”所以中國古代只有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

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第壹人是清末文同博物館學生張得壹。

在1868到1869期間,他完成了《再告奇人》。現在,這本書叫《歐美遊記》,有壹段介紹西方標點符號。雖然張得壹沒有自覺地把標點符號引入國內知識界,甚至覺得這些標點符號累贅,但在不經意間栽柳的過程中,卻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壹股新風。

1919四月,胡適、錢、、、周作人、馬毓藻六位教授在普通話統壹籌備委員會第壹次會議上提出《頒布新標點符號建議書》,要求政府頒布總則。;:?!-()”“等標點符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指令——《通令使用新標點符號》,中國第壹套法定新標點符號誕生。

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經營壹家小出版社的王元對《水滸傳》進行了標點、分段,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壹次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白話文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