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是如何論述肝臟的生理、病理的?
肝臟具有生理化功能 ,常被喻人體的“中心實驗室”如肝臟在蛋白質、糖、脂類、維生素等物質代謝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肝臟還具有解毒、排泄功能,以及對激素的“ 滅活”(在肝內破壞而失去活性)作用等。中醫學的臟腑學說也認為肝的功能很廣泛。如肝主疏泄、藏血、開竅於目、其華在爪。時指的作用不僅包括解剖形態學上的肝,還包括了肝的廣義上的功能,如把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目珠斜視和上竄等癥狀統稱為“肝風內動”,則與神經系統的癥狀密切相關。 從中醫學對肝的生理和病理的論述可以看到與生理、生化的聯系。如肝主疏泄,可協助脾胃之氣升降。肝失疏泄,膽汁分泌排泄受到障礙,則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肝臟具有解毒功能,如蛋白質分解代謝產生的氨是種有毒物質,主要在肝臟通過鳥氨酸循環合成尿素從腎臟排出。如肝氣(肝功能的部分作用)失去疏泄之職,氣機不暢,則可引起情誌方面的異常變化。這種肝功能異常與精神情誌方面的變化可見於肝硬變晚期,如肝臟不能把氨合成尿素,可造成血氨升高,而引起肝性昏迷及其後的壹系列的精神表現。在《張氏醫通》論臌脹中說: “蓄血成脹,腹上青紫盤見,或手足紅縷、赤痕、便黑。”詳細地描述了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的臨床體征。腹脹和腹上青筋為腹水和腹壁靜脈曲張,是由於門脈高壓和側支循環的開放。手足紅縷、赤痕俗稱“朱砂手”,就是現在所說的“肝掌”,它與“蜘蛛痣”的體征是同壹道理。已知肝臟對激素有滅活作用,當肝嚴重病變時,有人認為體內雌激素破壞減少,或性激素失調,雌激素在血中蓄積,具有使小動脈擴張的作用。“蜘蛛痣”或“肝掌 ”可能就是這些部位小動脈擴張的結果。並有“大便黑”的記載,說明有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經消化液的分解作用以及與多種物質如胃酸、腸液、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接觸後,可使亞鐵血紅蛋白(紅色)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棕色),或使血紅蛋白所含的鐵轉變為硫化鐵(黑色)而形成黑便或潛血試驗強陽性。小水利說明蓄血成脹造成的水腫,小便仍可通利。 肝藏血,唐·王冰註釋《素問》中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從生理學來看,人體即使在安靜休息時,血液總量的絕大部分依然在心血管內迅速地循環流動著,這部分血量稱為循環血量。而在活動時促進了血液循環,以適應生理功能的需要,因此有“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的記載。還有壹部分含血細胞較多的血液滯留在肝、肺、皮下和脾等處的血竇、毛細血管網和靜脈內,流動較慢,這部分血量稱為儲備血量。因此肝臟也起了部分儲血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