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資治通鑒 ;唐紀 及其翻譯

資治通鑒 ;唐紀 及其翻譯

兩部書的編排體例不同的。《史記》是紀傳體通史,就是說通過各個朝代帝王將相的傳記來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所以壹件事情妳會在不同人物的傳記裏找到記載,而且有可能不盡相同。《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就是按照時間先後,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我覺得這兩本書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這壹點了。中國歷代的史書大多采取的是《史記》的編撰體例,包括本紀(帝王的傳記)、世家(諸侯的傳記)、列傳(士大夫的傳記)、書(記述歷朝歷代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表(大事年表)

《史記》是司馬遷窮盡壹生的心血創作的巨著,除了歷史價值之外,文學價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筆法。

《資治通鑒》是官修的史書,由司馬光領銜,編撰的目的主要是為皇帝提供借鑒和參考,所以敘述的主要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經驗教訓 史記

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漢司馬遷撰。初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任父職,在太初元年(前104)參加制定《太初歷》後,開始撰寫《史記》。經10余年努力,終於成書。

該書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迄於漢武帝,歷時3000余年。所述史事,詳於戰國、秦、漢。據《太史公自序》記載,全書130篇,包括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52.65萬字。該書的宗旨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系,研究歷史的發展和變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這壹朝代更替的周而復始的固定公式 。 這種認識並不科學,不過當時人們也只能達到這種認識水平。該書取材豐富,對《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國家收藏的檔案、民間保存的古文書傳,並增添了親身采訪和實地調查的材料。作者在廣泛取材的同時,又註意鑒別和選擇材料,表現了審慎的科學態度。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該書堪稱第壹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由它開端的史書紀傳體影響深遠,後來歷代的正史都采用了這壹體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動精練,寫人敘事形象鮮明,對中國後世的散文和傳記文學有良好的影響。司馬遷死後,了解該書的人並不很多。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祖述其書,公布於世,從此開始流傳。

《資治通鑒》

古代史學著作。北宋司馬光撰。全書294卷 ,另有《目錄》30卷,《考異》30卷。《通鑒》記載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編年史。初成《通誌》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範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壹出於光。

《通鑒》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壹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資治通鑒》書影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

《通鑒》是壹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但書中在敘述歷代統治階級活動的同時,也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通鑒》因司馬光壹人精心定稿,統壹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於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 ,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蔔、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