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則是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產生於東漢,到南北朝經陸修靜、陶弘景的改造,由民間道教發展為成熟的官方道教,受到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到唐宋也發展到了頂峰。
宋承唐制,是壹個重儒、崇道的時代。以道教為例,北宋崇道以真宗、徽宗二朝為盛。宋真宗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都比較尖銳,真宗為了掩蓋矛盾,粉飾太平,便以神道設教,於是天書屢降,東封西祀,大建宮觀,普度道士,整理道教經籍,編集道教事跡,提高道士地位,掀起了北宋時期的第壹次崇道熱潮。真宗的崇道活動對宋代道教的普及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長編》卷70載:"道教之行,時罕習尚,惟江西、劍南人素崇重。及時,天下始遍有道像矣。"由於真宗的過度崇道,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招致眾人的非議,所以自仁宗起,接連幾位皇帝都采取了壹些抑制政策,道教的發展由此處於壹種停滯狀態。宋徽宗即位以後,道教的勢力又迅速膨脹起來,形成了北宋的第二次崇道高潮。徽宗崇道的主要內容是設置道官、道階,建立道學,大修宮觀,整理、刊印道教經籍以及改僧為道等。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壹些道教經典,如《道德經》、《莊子》、《列子》等,都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否精通道經,有時就決定了其在科考中的成敗,因此,壹些州學生,紛紛要求轉入道學。官員在仕途中的升黜,也取決於其對道教的態度,崇道則賞,抑道則罰。這看來很荒唐,但卻是當時的事實[5] 。
由些可見兩次崇道對北宋文人學子的影響是多麽巨大。蘇洵親身經歷了北宋的第壹次崇道高潮,不會不受到其影響,此契機之壹也。
其二,蘇洵出生並成長於四川眉山。而四川是漢代民間道教的發源地。漢中、巴蜀壹帶,很早就好《老子》及仙道,敬重鬼妖,巫風強勁。四川還出了不少的道家道教學者,其中較著名的有東漢成都嚴遵和楊雄。嚴遵隱居不仕,以蔔筮為業,好老莊,專精《大易》,著有《老子指歸》,"為道書之宗"。楊雄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出仕作過官,曾從嚴遵學習,思想上受道家影響很深,著作有《太玄》、《法言》等。五代後蜀有彭曉,永康人(今重慶),少通儒典,仕於後蜀。他性喜道術,後度為飛鶴山道士,著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以闡述《參同契》要旨,"使埋沒了八百年之久的《周易參同契》"又"流傳於世。"2除此之外,四川的成都--眉山壹帶在唐末五代就是文化、刻書中心之壹,所刻多陰陽、占夢、九宮、相宅之類與道教有關的術數書。蘇軾指出當時:"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鬻書於市者,非莊老之書不售也"4大概主要就四川情況而言吧。
蘇洵信奉道,其外在表現是遊道觀,交道士,舍心愛之物為死去的親人祈冥福等;其內在表現則體現了其文學藝術和政治思想之中,蘇洵的文學創作過程論受啟於《莊子》,他的文學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話傳奇,靈驗故事,宮觀勝境等,其政治思想從淵源、重要觀點到語言文字無不留下道家的痕跡。蘇洵的文學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較少見,受道家道教的影響卻十分明顯。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壹字同叔,自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壹。
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聖元年因上書言事忤逆哲宗,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遂定居潁川。政和二年(1112年)卒,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南宋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後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著有《欒城集》等。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齊梁間道士、道教思想家、醫學家,煉丹家,文學家,自號華陽居士,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卒謚貞白先生。入齊,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征左衛殿中將軍。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辭官赴句曲山(茅山)隱居,從孫嶽遊學,並受符圖經法,遍歷名山,尋訪仙藥。梁武帝禮聘不至,卻每每就諮朝廷大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於老莊,並受葛洪道教影響,亦雜有儒佛觀點。主張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